首页--政治、法律论文--中国政治论文--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论文

儒家教化及其有效性研究--先秦至西汉时期

中文摘要第1-7页
Abstract第7-14页
第一章 导论第14-29页
 第一节 问题的提出和选题意义第14-20页
 第二节 研究现状述评第20-24页
 第三节 研究思路、内容与方法第24-27页
     ·研究思路第24-25页
     ·研究内容第25-26页
     ·研究方法第26-27页
 第四节 研究难点及创新之处第27-29页
     ·研究难点第27页
     ·创新之处第27-29页
第二章 儒家教化的起源第29-84页
 第一节 儒家教化释义及其社会背景第29-36页
     ·儒家教化释义与说明第29-31页
     ·儒家教化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第31-36页
 第二节 西周:儒家教化理论的缘起第36-43页
     ·西周宗法奴隶制国家的社会现实第36-38页
     ·周公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第38-41页
     ·周代礼乐制度的教化元素第41-43页
 第三节 先秦之“德”第43-61页
     ·先秦之“德”释义第43-47页
     ·“德”之核心内涵第47-55页
     ·先秦的德教观念第55-61页
 第四节 礼乐教化第61-84页
     ·礼乐之内涵、本质与原则第62-68页
     ·礼乐教化的历史演进第68-80页
     ·礼乐教化的功能与途径第80-84页
第三章 儒家教化理论的形成第84-125页
 第一节 孔子:儒家教化理论的奠基第85-102页
     ·以德、礼为中心的政治主张第86-89页
     ·孔子的教育内容第89-94页
     ·提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第94-98页
     ·重视执政者率先垂范第98-99页
     ·“君子之德风”:教化理论的萌芽第99-102页
 第二节 孟子:儒家教化理论的发展第102-111页
     ·孟子以“性善论”为基础的教化思想第103-105页
     ·王道政治第105-111页
 第三节 荀子:儒家教化理论的系统化第111-125页
     ·“人性恶”与“化性起伪”第111-113页
     ·荀子教化理论的主要内涵第113-120页
     ·荀子教化理论的政治道德义蕴第120-125页
第四章 秦汉时期儒家教化的发展第125-171页
 第一节 儒家教化在秦王朝的命运第125-132页
     ·秦帝国的统治措施及意义第126-128页
     ·儒家教化虽灭犹存第128-132页
 第二节 汉初的儒家教化第132-140页
     ·汉初百废待兴的社会现实和儒学的境遇第132-134页
     ·儒家教化思想在汉初的复兴第134-138页
     ·儒家教化在汉初的实践第138-140页
 第三节 汉武帝时期的儒家教化第140-171页
     ·汉武帝时期的社会现实第140-143页
     ·董仲舒的儒家教化理论第143-153页
     ·汉武帝时期的政治制度建设第153-156页
     ·汉武帝时期的学校教育制度建设第156-160页
     ·以孝为核心的家庭和社会教化第160-166页
     ·儒家教化有效性的表现第166-171页
第五章 儒家教化有效性探析第171-201页
 第一节 儒家思想具有比较优势第174-181页
     ·墨、道、法诸子思想及其与儒家思想的比较第175-179页
     ·儒家教化的比较优势第179-181页
 第二节 儒家思想具有适应封建统治的理论特征第181-187页
     ·儒家思想具有系统性第182-183页
     ·儒家思想具有包容性第183-185页
     ·儒家思想具有时代适应性第185-187页
 第三节 儒家教化与家国一体、天下一统社会相契合第187-192页
     ·中国传统家国一体社会结构第188-191页
     ·儒家教化适应天下一统的时代要求第191-192页
 第四节 儒家教化模式具有合理性第192-201页
     ·教化主体形成合力第192-195页
     ·教化方法灵活多样第195-198页
     ·教化制度统一规范第198-201页
结语第201-210页
参考文献第210-217页
致谢第217-218页
个人简历第218页

论文共21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休谟论“规则”的本性与功能
下一篇:卫道之学:耿定向思想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