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1页 |
绪论 | 第11-34页 |
一、选题缘起 | 第11-16页 |
1. 由金融危机引起的话题 | 第11-13页 |
2. 历史的观照 | 第13-15页 |
3. 研究意义 | 第15-16页 |
二、研究现状 | 第16-28页 |
1.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6-27页 |
2. 不足之处 | 第27-28页 |
三、概念及研究范围的厘定 | 第28-32页 |
四、研究思路 | 第32-34页 |
第一章 恐慌与应对:近代高等商科教育的滥觞 | 第34-45页 |
一、中国传统商业教育的发展与局限 | 第34-37页 |
1. 历史悠久的中国商业教育传统 | 第34-35页 |
2. 传统商业教育的局限 | 第35-37页 |
二、近代高等商科教育的萌生过程 | 第37-41页 |
1. “习兵战不如习商战”:对新式商业教育的认识与引入 | 第37-39页 |
2. 清末近代高等商业教育的萌生 | 第39-41页 |
三、民国时期高等商科教育的兴起 | 第41-45页 |
1. 民初高等商科教育的初兴 | 第41-43页 |
2. 20-30年代中国商科教育发展概况 | 第43-45页 |
第二章 上海:民国高等商科教育的中心(1917-1937)(上) | 第45-124页 |
一、上海高等商科教育发展的区位优势及概况 | 第45-52页 |
1. 民国时期上海高等商科教育发展的基础 | 第45-48页 |
2. 高校云集,上海高等商科教育兴起 | 第48-52页 |
二、先声夺人:国立东南大学分设上海商科大学的兴起 | 第52-81页 |
1. 从南高师商业专修科到国立东南大学分设上海商科大学 | 第53-60页 |
2. 南高师商业专修科与国立东南大学分设上海商科大学概况 | 第60-81页 |
三、服务南洋:国立暨南大学商科的发展 | 第81-124页 |
1. 暨南学校商科的兴办 | 第83-87页 |
2. 暨南上海商科大学的成立与发展 | 第87-99页 |
3. 暨南大学商学院的发达 | 第99-124页 |
第三章 上海:民国高等商科教育的中心(1917-1937)(下) | 第124-192页 |
一、百花争妍:复旦大学等私立大学商科教育的发达 | 第124-147页 |
1. 日月光华,旦复旦兮 | 第126-134页 |
2. 商科之设,风气之先 | 第134-147页 |
二、另辟蹊径:沪江大学商科的办学新模式 | 第147-170页 |
1. 沪江大学商科早期发展概况 | 第148-153页 |
2. 沪江大学商学院的辉煌 | 第153-170页 |
三、独树一帜: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 | 第170-192页 |
1. 交通大学管理学系的早期概况 | 第170-181页 |
2. 交通大学管理学院的壮大 | 第181-192页 |
第四章 国立VS私立:国立上海商学院与私立复旦大学商学院的对照解读(1927-1937) | 第192-275页 |
一、国立上海商学院浮沉 | 第192-237页 |
1. 内外交困,发展受挫 | 第192-215页 |
2. 独立建校,别具一格 | 第215-237页 |
二、私立复旦大学商学院兴衰 | 第237-275页 |
1. 巩固学校、维护国家 | 第237-252页 |
2. 作育商士,屹立东南 | 第252-275页 |
第五章 近代上海高等商科师生教育活动特征总结 | 第275-337页 |
一、近代上海高等商科学生活动分析 | 第275-308页 |
1. 商科学生的构成特征分析 | 第275-289页 |
2. 商科学生的学习、学术和课余活动 | 第289-308页 |
二、近代上海高等商科院校教员活动特征分析 | 第308-316页 |
1. 商科教员的教学活动 | 第308-314页 |
2. 商科教员的教学“中国化”活动 | 第314-316页 |
三、商科师生教育活动的典范——以1920年代复旦大学商科师生参与合作运动为例 | 第316-337页 |
结语:近代上海商科教育活动反思 | 第337-34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41-35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