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8页 |
| 图表目录 | 第8-16页 |
| 注释表 | 第16-17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7-25页 |
| ·研究背景 | 第17-18页 |
| ·高超声速进气道研究概况 | 第18-19页 |
| ·进气道自起动问题研究概况 | 第19-23页 |
| ·进气道的“自起动”概念 | 第19页 |
| ·进气道自起动的辅助措施 | 第19-23页 |
| ·本文的研究意义与内容 | 第23-25页 |
| 第二章 自适应泄压流道参数影响规律研究 | 第25-39页 |
| ·自适应泄压控制气动原理 | 第25-26页 |
| ·高超二元进气道原型气动设计以及性能研究 | 第26-28页 |
| ·原型进气道气动设计 | 第26页 |
| ·数值仿真方法 | 第26-27页 |
| ·原型进气道总体性能与流场结构 | 第27-28页 |
| ·自适应泄压流道主要参数研究 | 第28-36页 |
| ·开槽角度对泄漏量以及进气道总体性能的影响 | 第28-31页 |
| ·开槽位置对泄漏量以及进气道总体性能的影响 | 第31-33页 |
| ·泄压槽有效流通面积对泄漏量以及进气道总体性能的影响 | 第33-34页 |
| ·泄压槽开槽数量对泄漏量以及进气道总体性能的影响 | 第34-36页 |
| ·自适应泄压系统在定几何进气道上的初步应用研究 | 第36-38页 |
| ·采用自适应泄压槽的模型进气道 | 第36页 |
| ·进气道典型工况下的总体性能 | 第36-37页 |
| ·自起动性能研究 | 第37-38页 |
| ·小结 | 第38-39页 |
| 第三章 典型二元进气道自适应泄压控制设计与性能分析 | 第39-50页 |
| ·一维流理论分析 | 第39-42页 |
| ·原型进气道设计以及气动性能 | 第42-43页 |
| ·原型进气道型面气动设计 | 第42页 |
| ·原型进气道总体性能 | 第42-43页 |
| ·自适应泄压控制系统的设计与性能分析 | 第43-48页 |
| ·自适应泄压控制系统的基本设计过程 | 第43页 |
| ·基于 Kantrowitz 准则的自适应泄压控制系统设计方案(方案 1) | 第43-45页 |
| ·基于 Kantrowitz 准则的自适应泄压控制系统改进方案(方案 2、3) | 第45-47页 |
| ·自适应泄压控制系统的优化方案及其性能分析(方案 4) | 第47-48页 |
| ·小结 | 第48-50页 |
| 第四章 采用自适应泄压控制的二元高超进气道风洞试验验证 | 第50-75页 |
| ·试验模型气动方案设计 | 第50页 |
| ·飞行条件下进气道性能二维数值仿真研究 | 第50-55页 |
| ·原型定几何进气道不同来流马赫数下的总体性能 | 第50-52页 |
| ·采用自适应泄压控制系统的进气道的气动性能 | 第52-55页 |
| ·飞行条件下进气道性能三维数值仿真研究 | 第55-58页 |
| ·试验模型及状态 | 第58-59页 |
| ·风洞试验结果分析 | 第59-74页 |
| ·设计状态 Ma6 实验结果分析 | 第59-64页 |
| ·超额定状态 Ma7 实验结果分析 | 第64-68页 |
| ·Ma5 实验结果分析 | 第68-72页 |
| ·进气道自起动性能分析 | 第72-74页 |
| ·小结 | 第74-75页 |
| 第五章 高性能进气道的自适应泄压控制一般设计方法初步探索 | 第75-87页 |
| ·进气道设计与研究方法 | 第75-76页 |
| ·原型进气道及其自适应泄压控制系统设计方案 | 第76-82页 |
| ·原型进气道的总体性能 | 第76-78页 |
| ·自适应泄压控制系统设计方案 | 第78-82页 |
| ·自适应泄压控制系统与进气道设计之间的内在关系 | 第82-85页 |
| ·自适应泄压控制系统对喉道截面的补偿面积分析 | 第83-84页 |
| ·补偿面积的合理性验证 | 第84-85页 |
| ·小结 | 第85-87页 |
|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87-89页 |
| ·总结 | 第87-88页 |
| ·展望 | 第88-89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89-93页 |
| 致谢 | 第93-94页 |
|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9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