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5页 |
英文摘要 | 第5-10页 |
1 总论 | 第10-13页 |
1.1 引言 | 第10-11页 |
1.2 渗滤液的危害及处理技术 | 第11-13页 |
2 渗滤液水量计算及水质特性 | 第13-24页 |
2.1 填埋场渗滤液产生量计算 | 第13-14页 |
2.2 填埋场渗滤液水质变化 | 第14-24页 |
2.2.1 水量变化对水质的影响 | 第17页 |
2.2.2 填埋时间对水质的影响 | 第17-19页 |
2.2.3 氨氮 | 第19-21页 |
2.2.4 总磷 | 第21-22页 |
2.2.5 碱度 | 第22页 |
2.2.6 金属离子 | 第22-23页 |
2.2.7 阴离子 | 第23页 |
2.2.8 其他 | 第23-24页 |
3 渗滤液处理工艺比选 | 第24-38页 |
3.1 渗滤液处理技术简介 | 第24-27页 |
3.1.1 垃圾渗滤液与城市污水合并处理 | 第24页 |
3.1.2 渗滤液经过场内处理后汇入城市污水处理厂合并处理 | 第24-25页 |
3.1.3 在填埋场内处理后直接达标排放 | 第25-26页 |
3.1.4 渗滤液回灌 | 第26-27页 |
3.1.5 土地处理 | 第27页 |
3.2 几种典型生物处理工艺分析 | 第27-38页 |
3.2.1 氨吹脱→厌氧→SBR处理工艺 | 第27-31页 |
3.2.2 氨吹脱→SBR→吸附混凝处理工艺 | 第31-32页 |
3.2.3 CASS→砂滤处理工艺 | 第32-33页 |
3.2.4 A2O→混凝沉淀处理工艺 | 第33-35页 |
3.2.5 厌氧→氧化沟处理工艺 | 第35页 |
3.2.6 填埋场渗滤液与粪渣污泥上清液混合处理 | 第35-37页 |
3.2.7 分析与结论 | 第37-38页 |
4 实验及结果 | 第38-50页 |
4.1 监测方法及分析仪器 | 第38页 |
4.1.1 监测方法 | 第38页 |
4.1.2 分析仪器 | 第38页 |
4.2 实验水质 | 第38页 |
4.3 工艺说明 | 第38-42页 |
4.4 试验结果 | 第42-50页 |
4.4.1 UASB反应器 | 第42-45页 |
4.4.2 吹脱池 | 第45-46页 |
4.4.3 SBR反应器 | 第46-50页 |
5 厌氧工序分析与讨论 | 第50-88页 |
5.1 概述 | 第50-53页 |
5.2 计量理论 | 第53-78页 |
5.2.1 甲烷产率 | 第53-64页 |
5.2.2 甲烷产量与生物体合成量的关系 | 第64-70页 |
5.2.3 理论模型及计算 | 第70-78页 |
5.3 主要影响因素 | 第78-88页 |
5.3.1 碱度 | 第78页 |
5.3.2 氮与磷 | 第78-79页 |
5.3.3 氨的毒性与最高浓度 | 第79-81页 |
5.3.4 硫元素 | 第81页 |
5.3.5 微量金属元素 | 第81-83页 |
5.3.6 毒物抑制及驯化 | 第83-88页 |
6 好氧工序分析与讨论 | 第88-116页 |
6.1 基本原理 | 第88-108页 |
6.1.1 好氧异养转化反应 | 第88-89页 |
6.1.2 产率系数 | 第89-91页 |
6.1.3 营养物质 | 第91页 |
6.1.4 转化动力学 | 第91-92页 |
6.1.5 异养生物的好氧转化 | 第92页 |
6.1.6 影响好氧异养转化的环境因素 | 第92-96页 |
6.1.7 硝化过程 | 第96-103页 |
6.1.8 反硝化过程 | 第103-108页 |
6.1.9 生物除磷 | 第108页 |
6.2 理论模型与计算 | 第108-116页 |
7 结论与建议 | 第116-118页 |
7.1 结论 | 第116-117页 |
7.2 建议 | 第117-118页 |
致谢 | 第118-12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0-128页 |
作者简介 | 第128-13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