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3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3-38页 |
一、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| 第13-18页 |
(一) 选题依据 | 第13-16页 |
(二) 研究意义 | 第16-18页 |
二、 主要概念的辨析与厘定 | 第18-23页 |
(一) 苏区与中央苏区 | 第18-20页 |
(二)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与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 | 第20-21页 |
(三) 客家与客家妇女 | 第21-23页 |
三、 研究现状 | 第23-35页 |
(一) 关于中央苏区妇女运动的研究概况 | 第23-29页 |
(二) 关于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的研究概况 | 第29-32页 |
(三) 关于中央苏区时期客家妇女的研究概况 | 第32-35页 |
四、 论文的主要内容、研究方法、创新点及难点 | 第35-38页 |
(一) 主要内容 | 第35-36页 |
(二) 研究方法 | 第36页 |
(三) 论文创新点 | 第36-37页 |
(四) 研究难点 | 第37-38页 |
第二章 中央苏区妇女运动的理论依据 | 第38-61页 |
一、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产生与发展 | 第38-44页 |
(一)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产生 | 第38-40页 |
(二)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德国的发展 | 第40-42页 |
(三)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俄国的发展 | 第42-44页 |
二、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主要内容 | 第44-47页 |
(一) 妇女被压迫是人类历史发展一定阶段上的社会现象 | 第44-45页 |
(二) 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通解放的天然尺度 | 第45-46页 |
(三) 参加社会劳动是妇女解放的一个重要先决条件 | 第46页 |
(四) 妇女解放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| 第46页 |
(五) 妇女在创造人类文明,推动社会发展中具有伟大的作用 | 第46-47页 |
三、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中国的早期发展 | 第47-55页 |
(一)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传入 | 第47-49页 |
(二)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妇女思想 | 第49-51页 |
(三) 毛泽东早期妇女思想 | 第51-53页 |
(四) 中国共产党早期妇女运动及理论的探索 | 第53-55页 |
四、 妇女解放思想在赣闽粤边区的传播与发展 | 第55-59页 |
(一) 早期赣闽粤边区妇女解放思想的传播与发展 | 第55-57页 |
(二)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期妇女解放思想的发展 | 第57-59页 |
本章小结 | 第59-61页 |
第三章 中央苏区妇女运动的背景与基础 | 第61-82页 |
一、 中央苏区妇女运动的社会土壤 | 第61-68页 |
(一) 赣闽粤边区地理自然环境 | 第61-62页 |
(二) 赣闽粤边区社会经济状况 | 第62-65页 |
(三) 赣闽粤边区政治文化状况 | 第65-67页 |
(四) 赣闽粤边区党组织及革命基础 | 第67-68页 |
二、 中央苏区妇女运动的历史背景 | 第68-75页 |
(一) 民族危机与社会危机并存 | 第68-70页 |
(二) 土地革命的兴起——向农村转移到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 | 第70-72页 |
(三) 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到中央苏区的初步形成 | 第72-75页 |
三、 中央苏区妇女运动的地域文化基础 | 第75-80页 |
(一) 赣闽粤客家聚居区与中央苏区的重合 | 第75-78页 |
(二) 赣闽粤边区客家妇女的生存困境 | 第78-80页 |
本章小结 | 第80-82页 |
第四章 中央苏区妇女运动的保障 | 第82-111页 |
一、 中共妇运指导:中央苏区妇女运动的政治保障 | 第82-89页 |
(一) 中共对农村妇女运动工作的指导 | 第82-85页 |
(二) 形式多样化的革命舆论宣传动员 | 第85-89页 |
二、 建立妇女组织:中央苏区妇女运动的组织保障 | 第89-95页 |
(一) 中央苏区妇女组织的基础:大革命时期的妇女解放协会 | 第89-90页 |
(二) 中央苏区时期的妇女组织:党内恢复重建的妇女部门 | 第90-92页 |
(三) 中央苏区时期的妇女组织:妇女生活改善委员会 | 第92-94页 |
(四) 中央苏区时期的妇女组织:女工农妇代表会议 | 第94-95页 |
三、 出台相关政策:中央苏区妇女运动的政策保障 | 第95-104页 |
(一) 政策出台:为妇女实现解放提供政策保障 | 第96-101页 |
(二) 政策落实:在实践中为中共领导妇女解放积累经验 | 第101-104页 |
四、 融合地域文化:中央苏区妇女运动的文化介入 | 第104-110页 |
(一) 革命歌谣:客家山歌与革命的融合 | 第104-108页 |
(二) 苏区戏剧:戏剧与当地文化的融合 | 第108-110页 |
本章小结 | 第110-111页 |
第五章 中央苏区妇女运动下客家妇女地位变迁 | 第111-146页 |
一、 革命运动前客家妇女家庭与社会形象回溯 | 第111-122页 |
(一) 客家妇女传统家庭地位 | 第111-114页 |
(二) 客家妇女传统婚恋世界 | 第114-118页 |
(三) 客家妇女传统社会形象 | 第118-122页 |
二、 革命运动前客家妇女家庭与社会角色评价 | 第122-127页 |
(一) 文献记录中的客家妇女 | 第122-123页 |
(二) 宗法世界中的客家妇女 | 第123-125页 |
(三) 客家妇女传统角色悖论 | 第125-127页 |
三、 革命运动后客家妇女家庭与社会角色变迁 | 第127-141页 |
(一) 政治经济地位变迁 | 第127-132页 |
(二) 婚姻家庭地位变迁 | 第132-136页 |
(三) 文化教育地位变迁 | 第136-141页 |
四、 革命运动后客家妇女家庭与社会角色评价 | 第141-145页 |
(一) 外界对苏维埃革命运动后客家妇女的评价 | 第141-143页 |
(二) 毛泽东等领导人对客家妇女地位变迁调查与评价 | 第143-145页 |
本章小结 | 第145-146页 |
第六章 中央苏区妇女运动实践经验总结及当代启示 | 第146-190页 |
一、 苏区妇女对苏维埃革命的参与与贡献 | 第146-158页 |
(一) 苏区妇女在后方经济社会建设中充当主力军 | 第146-153页 |
(二) 苏区妇女积极参加扩红支前及武装革命斗争 | 第153-158页 |
二、 中央苏区妇女运动的差异性与历史局限 | 第158-175页 |
(一) 阶级差异下的苏区妇女运动 | 第158-163页 |
(二) 婚姻绝对自由口号下的两性博弈 | 第163-166页 |
(三) 妇女在革命斗争中的游离与担忧 | 第166-170页 |
(四) 阻碍苏区妇女运动的其他因素 | 第170-175页 |
三、 中央苏区妇女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的发展 | 第175-183页 |
(一) 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的局部实践 | 第175-178页 |
(二) 开创了共产党人对农村妇女解放的理论探索 | 第178-180页 |
(三) 促进了毛泽东等马克思主义者妇女思想的形成 | 第180-183页 |
四、 中央苏区妇女运动实践的当代启示 | 第183-188页 |
(一) 树立马克思主义妇女观,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妇女观 | 第184-185页 |
(二) 重视传统文化,努力推动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大众化与民族化 | 第185-187页 |
(三) 与时俱进,实现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的新跨越 | 第187-188页 |
本章小结 | 第188-190页 |
结语 | 第190-19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94-204页 |
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204-205页 |
后记 | 第205-207页 |
附件 | 第20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