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6页 |
主要符号表及物理量名称 | 第16-19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9-34页 |
·引言 | 第19-20页 |
·锂离子电池简史 | 第20-21页 |
·锂离子电池的结构、工作原理及特性 | 第21-25页 |
·锂离子电池的结构 | 第21-22页 |
·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 | 第22-23页 |
·锂离子电池的特性 | 第23-25页 |
·锂离子电池材料研究进展 | 第25-28页 |
·正极材料 | 第25页 |
·负极材料 | 第25-28页 |
·锂离子电池负极铜集流体的应用及研究 | 第28-31页 |
·工业铜集流体 | 第29-30页 |
·特殊功能铜集流体 | 第30-31页 |
·本文主要研究目标及内容 | 第31-34页 |
·研究目标 | 第31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31-34页 |
第二章 高容量负极材料粉化失效机理及铜集流体结构设计 | 第34-52页 |
·引言 | 第34-35页 |
·材料粉化失效模型 | 第35-41页 |
·铜集流体表面结构设计 | 第41-46页 |
·设计目标 | 第41页 |
·结构的几何形式 | 第41-42页 |
·数学模型 | 第42-46页 |
·微盲孔结构及微球结构作用机理的有限元分析 | 第46-50页 |
·有限元建模 | 第47-48页 |
·几何建模 | 第47-48页 |
·材料模型 | 第48页 |
·边界条件和载荷 | 第48页 |
·有限元结果分析 | 第48-50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0-52页 |
第三章 铜集流体表面结构加工成形 | 第52-86页 |
·引言 | 第52-53页 |
·激光打孔机理 | 第53-55页 |
·激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| 第53-54页 |
·孔的成形 | 第54-55页 |
·微孔激光加工系统 | 第55-57页 |
·微盲孔激光加工成形 | 第57-72页 |
·微盲孔激光加工方案 | 第57-60页 |
·激光输出功率对微盲孔成形的影响 | 第60-63页 |
·激光扫描速度对微盲孔成形的影响 | 第63-65页 |
·激光扫描次数对微盲孔成形的影响 | 第65-68页 |
·激光脉冲重复频率对微盲孔成形的影响 | 第68-69页 |
·激光离焦量对微盲孔成形的影响 | 第69-72页 |
·铜集流体表面微球结构固相烧结成形 | 第72-84页 |
·微球-铜集流体固相烧结机理 | 第72-74页 |
·烧结实验准备 | 第74-77页 |
·烧结工艺 | 第77-80页 |
·烧结强度测试 | 第80-84页 |
·烧结温度 | 第81-82页 |
·烧结时间 | 第82-83页 |
·粒径大小 | 第83-84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84-86页 |
第四章 铜集流体性能测试 | 第86-101页 |
·引言 | 第86-87页 |
·铜集流体在电解液中的电化学行为 | 第87-93页 |
·测试方法 | 第87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87-93页 |
·铜集流体的亲水性 | 第93-97页 |
·测试方法 | 第94-95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95-97页 |
·铜集流体的拉伸性能 | 第97-99页 |
·测试方法 | 第97-98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98-99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99-101页 |
第五章 锂离子电池制备及性能分析 | 第101-116页 |
·引言 | 第101页 |
·实验试剂及仪器 | 第101-104页 |
·实验中用到的主要材料、药品 | 第101-102页 |
·实验中用到的主要仪器设备 | 第102-104页 |
·电极的制备 | 第104-106页 |
·扣式锂离子电池组装 | 第106-108页 |
·锂离子电池性能测试 | 第108-109页 |
·结果分析 | 第109-114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14-116页 |
结论 | 第116-11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9-132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132-134页 |
致谢 | 第134-135页 |
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| 第13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