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1页 |
引言 | 第11-23页 |
一 弹词辨析及闺阁弹词正名 | 第11-19页 |
二 《再生缘》系列闺阁弹词研究学术史回顾 | 第19-23页 |
第一章 作者辨析、创作概况与版本情况 | 第23-36页 |
第一节 作者辨析 | 第23-24页 |
第二节 创作概况 | 第24-28页 |
第三节 版本情况 | 第28-36页 |
一 《玉钏缘》 | 第29-30页 |
二 《再生缘》 | 第30-33页 |
三 《再造天》 | 第33-34页 |
四 《笔生花》 | 第34-36页 |
第二章 四部闺阁弹词间的创作关系、创作目的与文体认同 | 第36-78页 |
第一节 阅诵与续写——作者的彼此呼应 | 第36-44页 |
一 替前人补憾——从佚名母女到梁德绳 | 第36-41页 |
二 批评与纠偏——侯芝、邱心如的再创作 | 第41-44页 |
第二节 消闲、抒怀、娱亲和遣愁 | 第44-59页 |
一 《玉钏缘》的消闲 | 第44-46页 |
二 《再生缘》从消闲到遣愁再回归消闲 | 第46-51页 |
三 《再造天》的抒怀 | 第51-53页 |
四 《笔生花》的娱亲与遣愁 | 第53-59页 |
第三节 文体意识与成就感 | 第59-78页 |
一 闺阁弹词的文体认同 | 第59-71页 |
二 阅读群体的女性化 | 第71-74页 |
三 闺秀们的成就感 | 第74-78页 |
第三章 四部闺阁弹词各自的主题及其差异(上) | 第78-110页 |
第一节 《玉钏缘》对一夫多妻的“阳奉阴违” | 第80-94页 |
第二节 《再生缘》和《再造天》对“一夫多妻”的淡化 | 第94-104页 |
第三节 《笔生花》对一夫多妻的认同和深化 | 第104-110页 |
第四章 四部闺阁弹词各自的主题及其差异(下) | 第110-170页 |
第一节 忠孝节义的女性解读 | 第110-147页 |
一 君臣、夫妻与主仆之忠 | 第111-132页 |
二 孝的代言人:孝女与孝子 | 第132-140页 |
三 夫妻典范:节妇义夫 | 第140-147页 |
第二节 男女平等思想 | 第147-170页 |
一 重才貌平等 | 第147-152页 |
二 重责任平等 | 第152-159页 |
三 重人性平等 | 第159-170页 |
第五章 四部闺阁弹词的艺术特色 | 第170-207页 |
第一节 无处不在的女性化叙事 | 第170-183页 |
一 男女性别身份的置换:女扮男装和男扮女装 | 第170-172页 |
二 选材的女性化 | 第172-181页 |
三 审美的女性化 | 第181-183页 |
第二节 曲尽人情的心理描写 | 第183-191页 |
一 密集的心理描写 | 第184-187页 |
二 通过梦境铺叙人物心理 | 第187-188页 |
三 通过心理描写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| 第188-191页 |
第三节 众星捧月式的人物塑造 | 第191-197页 |
第四节 富于悲喜感与幽默感的场面描写 | 第197-207页 |
一 《玉钏缘》的悲喜感的场面描写 | 第198-200页 |
二 《再生缘》《再造天》与《笔生花》充满幽默感的场面描写 | 第200-207页 |
第六章 四部闺阁弹词产生的原因及文学价值 | 第207-226页 |
第一节 四部闺阁弹词产生的原因 | 第208-219页 |
一 闺阁弹词的创作、接受与传播 | 第208-212页 |
二 江南才女文化的影响 | 第212-216页 |
三 “才子佳人”叙事的新声 | 第216-219页 |
第二节 四部闺阁弹词的文学价值 | 第219-226页 |
一 四部闺阁弹词在弹词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| 第219-223页 |
二 四部闺阁弹词的文学史研究与意义 | 第223-226页 |
结语 | 第226-22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28-233页 |
附录 | 第233-309页 |
读博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| 第309-310页 |
后记 | 第310-31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