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哲学、宗教论文--中国哲学论文--现代哲学(1919年~)论文

冯友兰孔子观研究

中文摘要第1-5页
Abstract第5-8页
绪论第8-11页
第一章 冯友兰孔子观的学术渊源第11-17页
 第一节 孔子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第11-12页
 第二节 孔子不同的历史面相第12-14页
 第三节 冯友兰孔子观的学术渊源第14-17页
第二章 冯友兰孔子观的演化历程第17-29页
 第一节 早期:积极肯定阶段第17-19页
  一、 培养人才是为了服务于国家的教育理念第17-18页
  二、 “有教无类”的教育理念第18页
  三、 对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比较第18-19页
 第二节 中期:马克思主义化阶段第19-21页
 第三节 中后期:批判与自我批判阶段第21-24页
 第四节 晚期:回归与反思阶段第24-26页
  一、 孔子的阶级立场和对周制的态度第24页
  二、 孔子对古代道德生活的反思第24-26页
 第五节 冯友兰孔子观演化的原因第26-29页
  一、 冯友兰思想转变的社会历史背景第26-27页
  二、 冯友兰作为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第27-29页
第三章 冯友兰对孔子思想的研究第29-42页
 第一节 孔子与六经第29-30页
 第二节 孔子的天命观第30-32页
  一、 “知命”的思想第30-31页
  二、 “敬鬼神而远之”的鬼神观第31-32页
 第三节 孔子的“正名”思想第32-34页
 第四节 孔子的“仁义”思想第34-35页
 第五节 孔子的“忠恕”思想第35-37页
 第六节 孔子的“礼”思想第37-39页
 第七节 孔子的“中庸”思想第39-42页
第四章 对冯友兰孔子研究的反思第42-50页
 第一节 不同阶段冯友兰孔子观的共同特点第42-43页
  一、 肯定孔子思想的价值性,继承中存在批判第42页
  二、 孔子的思想是为了维护统治者的利益第42-43页
  三、 坚持将孔子本人和历史上塑造的孔子形象区分开来进行研究第43页
 第二节 不同阶段冯友兰孔子观的差异第43-45页
  一、 马克思主义成为冯友兰孔子观差异的分界线第44页
  二、 马克思主义立场下孔子观的差异第44-45页
 第三节 冯友兰孔子观的理论缺失第45-47页
 第四节 冯友兰孔子观的学术价值第47-50页
  一、 冯友兰孔子观的学术价值第47-48页
  二、 冯友兰孔子观的时代意义第48-50页
结论第50-51页
参考文献第51-52页
致谢第52页

论文共52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陆九渊心学与禅宗思想比较
下一篇:蒋庆政治儒学思想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