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中文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8页 |
| 目录 | 第8-10页 |
| 图表目录 | 第10-11页 |
| 第1章 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 | 第11-16页 |
| ·概念界定 | 第11-13页 |
| ·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 | 第11-12页 |
| ·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与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 | 第12页 |
| ·地方政府与地方政府经济行为 | 第12-13页 |
| ·相关理论 | 第13-16页 |
| ·马克思关于经济增长方式的理论 | 第13-14页 |
| 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 | 第14-16页 |
| 第2章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下地方政府行为的历史考察 | 第16-21页 |
| ·改革开放以前:地方政府速度偏好的形成 | 第16-18页 |
| ·改革开放以来:地方政府速度偏好的延续 | 第18-21页 |
| 第3章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地方政府行为的现实分析 | 第21-33页 |
| ·地方政府速度偏好的主要表现 | 第21-24页 |
| ·地方投资冲动强烈 | 第21-23页 |
| ·地方重复建设严重 | 第23页 |
| ·地方不当竞争加剧 | 第23-24页 |
| ·地方政府速度偏好的主要特点 | 第24-27页 |
| ·速度攀比 | 第24-26页 |
| ·短期效应 | 第26页 |
| ·竞争无序 | 第26-27页 |
| ·地方政府速度偏好对经济社会的负面影响 | 第27-33页 |
| ·高投入低效益、地方财政赤字风险 | 第27-30页 |
| ·环境污染严重、公共服务供给不足 | 第30-33页 |
| 第4章 地方政府速度偏好的形成机理 | 第33-42页 |
| ·地方政府速度偏好形成的主观因素 | 第33-36页 |
| ·认识偏差:片面追求GDP增长的政绩观 | 第33-35页 |
| ·利益驱动:地方经济和政治自利性 | 第35-36页 |
| ·地方政府速度偏好形成的客观因素 | 第36-42页 |
| ·财政分权制度的推动 | 第36-39页 |
| ·政绩考评机制的激励 | 第39-41页 |
| ·监督约束机制的缺乏 | 第41-42页 |
| 第5章 以地方政府速度偏好的改变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| 第42-53页 |
| ·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政绩观 | 第42-43页 |
| ·确立科学的发展观,转变地方政府发展理念 | 第42-43页 |
| ·树立正确的政绩观,抑制地方政府速度崇拜 | 第43页 |
| ·转变地方政府职能 | 第43-45页 |
| ·完善地方政府经济监管职能 | 第44页 |
| ·加强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职能 | 第44-45页 |
| ·改革完善财政体制 | 第45-48页 |
| ·厘清中央与地方事权范围,明确地方财政支出责任 | 第45-46页 |
| ·规范地方政府财政收入,纠正财政体制扭曲式激励 | 第46-47页 |
| ·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,推进财政体制不断改革 | 第47-48页 |
| ·健全地方官员政绩考评机制 | 第48-50页 |
| ·完善政绩考评体系 | 第48-49页 |
| ·充实政绩考核内容 | 第49-50页 |
| ·完善地方政府监督和约束机制 | 第50-53页 |
| ·加强地方人大和社会公共监督 | 第50-51页 |
| ·建立健全官员责任追究制度 | 第51-53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3-56页 |
| 致谢 | 第5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