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9页 |
引言 | 第9-16页 |
(一)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意义 | 第9-11页 |
(二)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4页 |
1. 国外与师范精神培育相关的研究 | 第11-12页 |
2.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(三) 论文的研究方法 | 第14-15页 |
1. 问卷调查法 | 第15页 |
2. 文献研究法 | 第15页 |
3.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方法 | 第15页 |
(四) 论文的创新之处 | 第15-16页 |
一、师范精神的涵义、特征与功能 | 第16-27页 |
(一) 师范精神的涵义 | 第17-21页 |
1. 师范精神的传统内涵 | 第17-18页 |
2. 师范精神的现代内涵 | 第18-21页 |
(二) 师范精神的特征 | 第21-24页 |
1. 师范职业特色 | 第21-22页 |
2. 民族传统特色 | 第22页 |
3. 时代特色 | 第22-23页 |
4. 社会主义特色 | 第23-24页 |
(三) 师范精神的功能 | 第24-27页 |
1. 教育功能 | 第24页 |
2. 社会文化功能 | 第24-25页 |
3. 职业完善功能 | 第25-27页 |
二、师范专业大学生师范精神培育的现状 | 第27-34页 |
(一) 师范专业大学生的师范精神培育取得的成就 | 第27-30页 |
1. 广大师范专业大学生比较认同当前的教师教育与师范精神培育工作 | 第27-29页 |
2. 当前师范精神培育的受众数量显著 | 第29页 |
3. 师范专业大学生对于教师职业的从业意识表现出积极的态度 | 第29-30页 |
(二) 师范专业大学生师范精神培育存在的问题 | 第30-34页 |
1. 师范院校推行师范精神培育工作的力度不够 | 第30-31页 |
2. 师范精神培育的已有成果不明显 | 第31-32页 |
3. 教书育人的责任意识相对淡漠 | 第32-34页 |
三、师范专业大学生师范精神培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| 第34-38页 |
(一) 师范专业大学生的个体因素 | 第34页 |
(二) 高等师范院校的教育因素 | 第34-36页 |
1. 师范精神在院校课堂上的渗透不明显 | 第34页 |
2. 课程设置存在学术性与实践性结合不畅的问题 | 第34-35页 |
3. 当前教师教育体系相对落后 | 第35-36页 |
(三) 客观社会环境的影响 | 第36-38页 |
1. 社会尊师重教氛围尚未完全形成 | 第36页 |
2. 教师待遇相对低,弱化了对师范专业大学生的吸引力 | 第36页 |
3. 市场经济的逐利本性对师范精神的冲击 | 第36-38页 |
四、师范专业大学生师范精神培育的对策 | 第38-49页 |
(一) 提高对师范专业大学生师范精神培育重要性的认识 | 第38-39页 |
1. 提高学校领导对师范专业大学生师范精神培育重要性的认识 | 第38页 |
2. 加强师范专业大学生正确的职业观教育 | 第38-39页 |
(二) 创新师范专业大学生师范精神培育的方法 | 第39-41页 |
1. 熏陶感染法 | 第39页 |
2. 实践锻炼法 | 第39-40页 |
3. 自我教育法 | 第40-41页 |
(三) 提高师范院校教师的师范精神培育水平 | 第41-43页 |
1. 改变当前师范院校教师考核重科研,轻教学的现状,将师范精神的建设成果纳入考核范围 | 第41页 |
2. 提高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化程度,坚定师范精神培育信念 | 第41页 |
3. 提高教师待遇,保持师范院校对优秀人才足够的吸引力 | 第41-42页 |
4. 优化高等师范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与考核模式 | 第42-43页 |
(四) 改善师范专业大学生的校园师范环境 | 第43-45页 |
1. 规范校园内的商业活动 | 第44页 |
2. 突出师范精神培育的导向性 | 第44页 |
3. 加强院校领导的重视程度 | 第44页 |
4. 发挥师范专业大学生校园文化环境选择的主体作用 | 第44-45页 |
(五) 构建完整的教师教育体系 | 第45-46页 |
1. 教育观念的更新 | 第45页 |
2. 坚持以科研领路,以课题研究作为切入点,增强高师教育的学术支撑 | 第45页 |
3. 增加政府的扶持力度 | 第45-46页 |
4. 着重强调师范专业大学生的教育实践活动 | 第46页 |
(六) 完善教师教育的评估工作 | 第46-49页 |
1. 建立统一的、规范的评估规范与指标 | 第47页 |
2. 重视评估结果的科学性 | 第47页 |
3. 重视对师范专业大学生的情感、认知水平等评价 | 第47页 |
4. 借力于独立、自治的中介评估保障机构 | 第47-49页 |
结语 | 第49-5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0-53页 |
附录 | 第53-56页 |
致谢 | 第5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