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8-15页 |
·研究的背景 | 第8-11页 |
·互联网等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运用 | 第8页 |
·网络民意空前膨胀 | 第8-9页 |
·国家和社会高度关注网络问政发展 | 第9-10页 |
·网络问政对政府行为和公共权力的监督制约行之有效 | 第10-11页 |
·研究的目的 | 第11-12页 |
·研究的方法 | 第12页 |
·研究的意义 | 第12-13页 |
·研究综述 | 第13-15页 |
第二章 网络问政概述及其理论基础 | 第15-30页 |
·网络问政等相关概念 | 第15-17页 |
·网络民意 | 第15页 |
·网络问政 | 第15-17页 |
·网络参政 | 第17页 |
·网络问政的发展现状 | 第17-20页 |
·国外情况 | 第17-18页 |
·国内情况 | 第18-20页 |
·网络问政的内涵、特征 | 第20-22页 |
·网络问政的内涵 | 第20页 |
·网络问政的特征 | 第20-22页 |
·网络问政的基本形式 | 第22-25页 |
·政府网站开设问政专栏 | 第22页 |
·政府的专业问政网站 | 第22-23页 |
·微博问政 | 第23-24页 |
·高层领导在线交流 | 第24-25页 |
·网络问政的理论基础 | 第25-27页 |
·责任政府理论 | 第25-26页 |
·有限政府理论 | 第26-27页 |
·治理理论 | 第27页 |
·对网络问政的总体评价 | 第27-30页 |
第三章 网络问政对我国地方政府公共管理的影响 | 第30-41页 |
·网络问政对地方政府公共管理的积极影响 | 第30-34页 |
·网络问政推动了地方政府职能的转变 | 第30页 |
·网络问政推动了政府管理方式的创新 | 第30-31页 |
·网络问政拓展了公民参与社会事务的形式和渠道 | 第31-32页 |
·网络问政有助于化解社会矛盾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| 第32-33页 |
·网络问政能提高地方政府公共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| 第33-34页 |
·网络问政有利于打造阳光政府,培育市民社会 | 第34页 |
·网络问政对地方政府公共管理的消极影响 | 第34-41页 |
·话语权的垄断削弱了地方政府治理的公共性 | 第35页 |
·“假民意”造成地方政府公共治理行为的偏差 | 第35-36页 |
·无序的网络问政对地方政府的公共治理构成挑战 | 第36-37页 |
·政府网络问政门户网站的缺位挫伤网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 | 第37-38页 |
·网络问政机制缺失和监管法规不健全影响了地方政府治理效果 | 第38-39页 |
·党政官员问政能力不足削弱了地方政府“网下执政”能力 | 第39-41页 |
第四章 完善网络问政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| 第41-50页 |
·提高地方政府网络舆论引导能力 | 第41-43页 |
·加快社会舆情领域法律和制度建设 | 第41-42页 |
·创新网络舆论引导公众机制 | 第42-43页 |
·建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和网络评论员制度 | 第43页 |
·提升地方政府领导干部对网络问政的认识和使用能力 | 第43-45页 |
·树立问政于民的观念 | 第43-44页 |
·及时回应网民提问,提高网络问政的时效性 | 第44-45页 |
·全面了解网上民意,在海量信息中善于去伪存真 | 第45页 |
·建立健全网络问政长效机制,确保网络问政制度化 | 第45-47页 |
·构建职责明确、协同联动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| 第45-46页 |
·建立健全培训指导机制,培养网络问政管理队伍 | 第46页 |
·建立网络问政的沟通、交流、反馈制度,确保网络问政渠道顺畅 | 第46-47页 |
·建立网民评议、监督检查和问责机制 | 第47页 |
·加快电子政府建设,完善网络问政平台 | 第47-50页 |
·加强网络问政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| 第48页 |
·加大信息化在社会管理领域的应用 | 第48页 |
·加大创造有利于电子政务发展的外部环境 | 第48-50页 |
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| 第50-53页 |
·主要结论 | 第50-51页 |
·研究不足 | 第51页 |
·研究展望 | 第51-5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3-55页 |
致谢 | 第5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