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11页 |
| 引言 | 第11-21页 |
| 1 斑鳢和乌鳢简介 | 第11-12页 |
| ·乌鳢和斑鳢的养殖、研究状况 | 第11-12页 |
| ·养殖概况 | 第11页 |
| ·研究状况 | 第11-12页 |
| ·养殖存在的问题 | 第12页 |
| 2 杂交鳢的养殖研究状况 | 第12-14页 |
| ·斑鳢(♀)与乌鳢(♂)杂交的研究 | 第13-14页 |
| ·乌鳢(♀)与斑鳢(♂)杂交的研究 | 第14页 |
| ·乌鳢、斑鳢及杂交种耗氧率与窒息点耗氧率的分析 | 第14页 |
| 3 鱼类杂交种的鉴定 | 第14-18页 |
| ·形态标记 | 第15页 |
| ·细胞标记 | 第15页 |
| ·生化标记 | 第15-16页 |
| ·分子标记 | 第16-18页 |
| 4 鱼类线粒体DNA的研究进展 | 第18-19页 |
| ·鱼类线粒体DNA结构 | 第18-19页 |
| ·鱼类mtDNA的特点 | 第19页 |
| ·分子小,结构简单 | 第19页 |
| ·编码效率高 | 第19页 |
| ·拷贝数多且单一 | 第19页 |
| ·母性遗传 | 第19页 |
| ·进化速度快 | 第19页 |
| 5 研究内容和意义 | 第19-21页 |
| 第一章 斑鳢、乌鳢及其杂交种线粒体DNA测序及系统发育分析 | 第21-35页 |
| 1 材料与方法 | 第21-27页 |
| ·实验材料 | 第21页 |
| ·实验用鱼 | 第21页 |
| ·主要试剂及试剂盒 | 第21页 |
| ·主要试剂 | 第21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21-27页 |
| ·线粒体DNA提取 | 第21-22页 |
| ·基因组全长序列克隆及测序 | 第22-25页 |
| ·序列分析 | 第25页 |
| ·系统发育分析 | 第25-27页 |
| 2 结果与分析 | 第27-33页 |
| ·线粒体基因组结构 | 第27-31页 |
| ·系统发育关系 | 第31-33页 |
| 3 讨论 | 第33-35页 |
| ·线粒体DNA的结构 | 第33页 |
| ·系统进化 | 第33-35页 |
| 第二章 用于鉴定乌鳢、斑鳢及其杂交种的分子标记 | 第35-40页 |
| 1 材料与方法 | 第35-36页 |
| ·实验材料 | 第35页 |
| ·实验用鱼 | 第35页 |
| ·实验试剂及试剂盒 | 第35页 |
| ·方法 | 第35-36页 |
| ·线粒体DNA提取 | 第35页 |
| ·特异引物设计 | 第35-36页 |
| ·特异引物筛选 | 第36页 |
| ·特异引物扩增片段测序验证 | 第36页 |
| ·特异引物在4种鱼中的验证 | 第36页 |
| 2 结果 | 第36-38页 |
| ·线粒体DNA序列 | 第36页 |
| ·特异引物扩增结果 | 第36-37页 |
| ·特异引物在4种鱼中的验证 | 第37-38页 |
| 3 讨论 | 第38-40页 |
| 第三章 乌鳢、斑鳢及杂交种耗氧率与窒息点的初步研究 | 第40-45页 |
| 1 材料与方法 | 第40-41页 |
| ·试验材料 | 第40页 |
| ·耗氧率测定 | 第40页 |
| ·窒息点测定 | 第40-41页 |
| ·溶解氧测定方法 | 第41页 |
| 2 结果与分析 | 第41-42页 |
| ·试验鱼的昼夜耗氧率 | 第41-42页 |
| ·试验鱼的窒息点 | 第42页 |
| 3 讨论 | 第42-45页 |
| ·耗氧率的昼夜变化 | 第42-43页 |
| ·试验鱼的窒息点分析 | 第43-45页 |
| 结论 | 第45-4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6-54页 |
| 附录一 | 第54-77页 |
| 已完成文章 | 第77-78页 |
| 致谢 | 第7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