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1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21页 |
·群体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| 第11-18页 |
·传统形态标记(Morphological markers)及其应用 | 第11-12页 |
·耳石形态标记及耳石研究进展 | 第12-14页 |
·细胞学标记 | 第14页 |
·生化标记(Biochemical markers) | 第14-15页 |
·DNA 分子标记 | 第15-18页 |
·AFLP 标记 | 第15页 |
·微卫星标记 | 第15-16页 |
·鱼类线粒体 DNA 的结构和特性 | 第16-18页 |
·mtDNA 在鱼类系统发育中的应用 | 第18-19页 |
·中国鱚研究现状 | 第19-20页 |
·本论文的目的及意义 | 第20-21页 |
第二章 中国鱚(Sillago sinica)群体形态学初步研究 | 第21-47页 |
·传统形态学比较分析 | 第21-32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21-23页 |
·样品采集及保存 | 第21-22页 |
·形态测量 | 第22-23页 |
·数据统计及分析方法 | 第23页 |
·实验结果 | 第23-30页 |
·分节特征 | 第23-24页 |
·主成分分析 | 第24-26页 |
·聚类分析 | 第26-27页 |
·单因子方差分析 | 第27-29页 |
·判别分析 | 第29-30页 |
·讨论 | 第30-32页 |
·多元统计结果讨论与分析 | 第30-31页 |
·群体间形态差异成因分析 | 第31-32页 |
·中国鱚耳石形态学研究 | 第32-47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33-37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33-34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34-36页 |
·数据分析 | 第36-37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37-45页 |
·中国鱚耳石形态描述 | 第37页 |
·Shape index 法 | 第37-41页 |
·傅里叶法 | 第41-45页 |
·讨论 | 第45-47页 |
·Shape index 分析法和傅里叶分析法的比较与分析 | 第45-46页 |
·传统外部形态学与耳石形态学研究方法的比较 | 第46-47页 |
第三章 基于线粒体 DNA 控制区及 Cyt b 的中国鱚种群遗传学研究 | 第47-62页 |
·线粒体控制区序列分析 | 第47-56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47页 |
·样品采集及保存 | 第47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47-50页 |
·DNA 提取 | 第47-48页 |
·PCR 扩增 | 第48-49页 |
·数据分析 | 第49-50页 |
·结果 | 第50-55页 |
·分子多态性 | 第50-51页 |
·单倍型关系 | 第51-53页 |
·群体遗传结构 | 第53-55页 |
·讨论 | 第55-56页 |
·线粒体细胞色素 b(Cyt b)序列分析 | 第56-62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56-57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57-58页 |
·基因组 DNA 提取 | 第57页 |
·Cyt b 片段的 PCR 扩增及检测 | 第57页 |
·PCR 产物的纯化及测序 | 第57页 |
·数据分析 | 第57-58页 |
·结果 | 第58-61页 |
·序列变异特征分析 | 第58-59页 |
·群体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 | 第59-61页 |
·讨论 | 第61-62页 |
第四章 东营中国鱚年间差异分析 | 第62-71页 |
·东营群体耳石形态差异 | 第62-68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62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62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62页 |
·结果 | 第62-68页 |
·Shape index 法 | 第62-65页 |
·傅里叶法 | 第65-68页 |
·讨论 | 第68页 |
·东营群体线粒体 DNA 高变区序列年间差异比较 | 第68-71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68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68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68页 |
·结果 | 第68-70页 |
·序列多态性 | 第68-70页 |
·遗传结构 | 第70页 |
·系统发育关系 | 第70页 |
·讨论 | 第70-71页 |
第五章 结论 | 第71-7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3-86页 |
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86-87页 |
致谢 | 第87-8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