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国政务微博的问题与对策研究
| 内容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10页 |
| 一、绪论 | 第10-13页 |
| (一) 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| (二) 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| 第11页 |
| 1. 内容分析法 | 第11页 |
| 2. 文献研究法 | 第11页 |
| 3. 访谈与调查法 | 第11页 |
| (三) 创新之处 | 第11-13页 |
| 二、我国政务微博发展现状 | 第13-18页 |
| (一) 政务微博的内涵 | 第13-14页 |
| (二) 我国政务微博的传播特点 | 第14-16页 |
| 1. 官方性质 | 第14页 |
| 2. 信息多元化 | 第14-15页 |
| 3. 时效性要求更高 | 第15页 |
| 4. 文本碎片化 | 第15页 |
| 5. 内容多媒体性 | 第15页 |
| 6. 自媒体性 | 第15页 |
| 7. 互动性更强 | 第15-16页 |
| (三) 政务微博在我国的实践意义 | 第16-18页 |
| 1. 有益政务透明、信息公开 | 第16页 |
| 2. 促进社会矛盾的良性解决 | 第16页 |
| 3. 有效弥补公民参政传统渠道的不足 | 第16-17页 |
| 4. 加速推动共政策议程的构建 | 第17-18页 |
| 三、我国政务微博存在的问题 | 第18-24页 |
| (一) 难以获得全面真实的民意 | 第18-19页 |
| 1. “数字鸿沟”打破意见均衡 | 第18页 |
| 2. “沉默的螺旋”呈现虚假民意 | 第18页 |
| 3. 政治的“公共领域”难以建构 | 第18-19页 |
| (二) 传播效果不佳 | 第19-21页 |
| 1. 定位不清晰 | 第19-20页 |
| 2. 流于形式缺乏互动 | 第20页 |
| 3. 语言僵化 | 第20页 |
| 4. 官方信息失准 | 第20-21页 |
| (三) 信息公开制度不健全 | 第21-22页 |
| 1. 政务信息透明度偏低 | 第21-22页 |
| 2. 公开的政务信息质量不高 | 第22页 |
| 3. 政府信息公开存在形式主义 | 第22页 |
| (四) 缺乏规范管理和体制机制支撑 | 第22-24页 |
| 1. 缺乏统一的法制化管理 | 第22页 |
| 2. 支撑保障体制机制不完善 | 第22-23页 |
| 3. 人员配备不足 | 第23-24页 |
| 四、规范与完善政务微博的对策 | 第24-32页 |
| (一) 增强政务微博的传播效果 | 第24-26页 |
| 1. 准确定位 | 第24-25页 |
| 2. 发挥内容的“眼球效应” | 第25页 |
| 3. 善用网络化语言 | 第25页 |
| 4. 加强互动性 | 第25-26页 |
| (二) 建立常态化、法制化的网上政务机制 | 第26-28页 |
| 1. 制定《政府信息公开法》 | 第26页 |
| 2. 建立激励、监督及考核机制 | 第26-27页 |
| 3. 及时受理投诉 | 第27页 |
| 4. 强化微博问责制 | 第27页 |
| 5. 组建政务微博队伍 | 第27-28页 |
| (三) 构建快速、准确的网络舆情监测系统 | 第28-30页 |
| 1. 收集网络舆情 | 第28-29页 |
| 2. 进行舆情分析 | 第29-30页 |
| 3. 提升舆论引导能力 | 第30页 |
| (四) 整合资源,共建问政平台 | 第30-32页 |
| 1. 发挥传统媒体的权威性、公共性 | 第30页 |
| 2. 实现政务微博与政府网站联动 | 第30-31页 |
| 3. 快速主动回应重大事件 | 第31-32页 |
| 五、结语 | 第32-33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33-37页 |
| 致谢 | 第3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