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22页 |
1.1 选题理由 | 第12-13页 |
1.2 研究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2.1 理论意义 | 第13页 |
1.2.2 实践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3 研究现状 | 第14-21页 |
1.3.1 关于乡村社会治理走向法治化的意义研究 | 第14页 |
1.3.2 关于乡村社会治理法治化内涵研究 | 第14-15页 |
1.3.3 关于乡村社会治理法治化制约因素研究 | 第15-17页 |
1.3.4 关于乡村社会治理法治化路径研究 | 第17-21页 |
1.4 研究方法 | 第21-22页 |
第二章 乡村社会治理法治化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| 第22-28页 |
2.1 乡村社会治理法治化相关概念 | 第22-24页 |
2.1.1 乡村社会治理的内涵 | 第22页 |
2.1.2 法治及法治化的内涵 | 第22-24页 |
2.1.3 乡村社会治理法治化的内涵 | 第24页 |
2.2 乡村社会治理法治化的理论基础 | 第24-28页 |
2.2.1 乡村治理理论 | 第24-25页 |
2.2.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| 第25-26页 |
2.2.3 社会主义“国家-政党-社会”关系理论 | 第26-28页 |
第三章 新时代乡村社会治理法治化系统分析 | 第28-36页 |
3.1 乡村社会治理法治化的功能分析 | 第28-31页 |
3.1.1 行为规范功能,保障乡村规范治理 | 第28-29页 |
3.1.2 权利保障功能,保障乡村自主治理 | 第29-30页 |
3.1.3 社会整合功能,保障乡村开放治理 | 第30-31页 |
3.1.4 价值导向功能,保障乡村理性治理 | 第31页 |
3.2 乡村社会治理法治化的结构分析 | 第31-33页 |
3.2.1 法治资源要素:实现乡村法治的基础 | 第31-32页 |
3.2.2 法治实施要素:实现乡村法治的关键 | 第32-33页 |
3.2.3 法治精神要素:实现乡村法治的核心 | 第33页 |
3.3 乡村社会治理法治化的目标分析 | 第33-36页 |
3.3.1 推动村民有效政治参与,实现民主自治 | 第33-34页 |
3.3.2 推动法治规范下的乡村社会共治 | 第34页 |
3.3.3 实现基层政府依法行政 | 第34-35页 |
3.3.4 实现基层党组织领导治理的法治转型 | 第35-36页 |
第四章 新时代乡村社会治理法治化困境分析 | 第36-46页 |
4.1 乡村社会治理法治化的法治资源困境 | 第36-38页 |
4.1.1 乡村治理法治化缺乏物质资源 | 第36-37页 |
4.1.2 乡村治理法治化人才队伍建设滞后 | 第37-38页 |
4.2 乡村社会治理法治化的法治实施困境 | 第38-43页 |
4.2.1 乡村社会治理法治化的立法缺陷 | 第38-40页 |
4.2.2 乡村社会治理法治化的法律执行不规范 | 第40-42页 |
4.2.3 乡村社会治理法治化的监督缺位 | 第42-43页 |
4.3 乡村社会治理法治化的法治精神匮乏 | 第43-46页 |
4.3.1 缺乏正确的权利意识 | 第43-44页 |
4.3.2 崇尚“权力”的人治思想严重,规则意识匮乏 | 第44-45页 |
4.3.3 缺乏对法律权威的信仰和平等意识 | 第45-46页 |
第五章 新时代乡村社会治理法治化路径探索 | 第46-60页 |
5.1 充实乡村法治资源,形成有力的法治保障 | 第46-49页 |
5.1.1 整合乡村财力资源 | 第46-47页 |
5.1.2 加强乡村法律服务供给 | 第47-48页 |
5.1.3 强化乡村治理的法治人才队伍建设 | 第48-49页 |
5.2 完善乡村治理的法律规范体系 | 第49-52页 |
5.2.1 提高乡村治理立法覆盖率,实现有法可依 | 第49-50页 |
5.2.2 具像化乡村治理立法内容,增强可操作性 | 第50-51页 |
5.2.3 立足乡村实际完善立法,增强针对性 | 第51页 |
5.2.4 重视软硬法并举,提高法律规范实效性 | 第51-52页 |
5.3 健全乡村治理的法律运行机制 | 第52-54页 |
5.3.1 建立有效的乡村治理司法解纷机制 | 第52页 |
5.3.2 严格规范乡村治理的执法机制 | 第52-53页 |
5.3.3 建立完备的司法执法责任追责机制 | 第53-54页 |
5.4 完善乡村治理的法治监督机制 | 第54-57页 |
5.4.1 落实以信息公开为前提的民主监督 | 第54-55页 |
5.4.2 建立健全乡村干部的法治能力考评机制 | 第55-56页 |
5.4.3 推进国家机关监督下沉乡村法治进程 | 第56-57页 |
5.5 培育乡村社会法治精神,夯实法治文化土壤 | 第57-60页 |
5.5.1 加强法治宣传教育,建设乡村法治文化 | 第57-58页 |
5.5.2 培养乡村党员干部法治思维,提高依法治村能力 | 第58-60页 |
结束语 | 第60-6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1-65页 |
致谢 | 第65-66页 |
附录一 | 第66-68页 |
附录二 | 第68-70页 |
作者简历 | 第7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