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1 引言 | 第11-21页 |
1.1 问题的提出 | 第11-12页 |
1.2 研究意义 | 第12-14页 |
1.3 研究思路 | 第14-15页 |
1.4 研究内容 | 第15-17页 |
1.5 研究方法 | 第17-18页 |
1.6 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| 第18-21页 |
1.6.1 可能的创新点 | 第18-19页 |
1.6.2 不足之处 | 第19-21页 |
2 文献综述 | 第21-31页 |
2.1 教育不平等的测度 | 第21-23页 |
2.2 教育机会不平等的定义 | 第23-25页 |
2.3 教育机会不平等的测度 | 第25-28页 |
2.4 教育机会不平等的影响因素 | 第28-31页 |
2.4.1 文化再生产理论 | 第28页 |
2.4.2 资源转化模式 | 第28-29页 |
2.4.3 理性选择模型 | 第29-30页 |
2.4.4 最大化维持不平等理论和有效维持不平等理论 | 第30-31页 |
3 我国教育不平等中的教育机会不平等 | 第31-41页 |
3.1 研究方法 | 第31-33页 |
3.2 数据说明 | 第33-38页 |
3.2.1 数据来源 | 第33-34页 |
3.2.2 变量选取 | 第34-38页 |
3.3 教育机会不平等的统计性描述 | 第38-41页 |
4 教育机会不平等引致教育不平等程度的实证分析 | 第41-51页 |
4.1 教育机会不平等对个体间教育差距的影响估计 | 第41-43页 |
4.2 教育机会不平等与教育不平等的关系:分阶段检验 | 第43-45页 |
4.3 基于SHAPLEY值的各环境因素对教育机会不平等的影响程度 | 第45-46页 |
4.4 稳健性检验 | 第46-51页 |
5 我国教育机会不平等异质性分析 | 第51-59页 |
5.1 教育机会不平等的性别差异 | 第51-53页 |
5.2 教育机会不平等的城乡差异 | 第53-55页 |
5.3 教育机会不平等的地区差异 | 第55-57页 |
5.4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机会不平等差异 | 第57-59页 |
6 各升学阶段教育机会不平等的度量 | 第59-72页 |
6.1 研究方法 | 第59-61页 |
6.2 我国各升学阶段教育机会不平等 | 第61-63页 |
6.3 基于SHAPLEY值的各环境因素对教育机会不平等程度的影响 | 第63-68页 |
6.4 稳健性检验 | 第68-72页 |
7 结论与政策建议 | 第72-78页 |
7.1 结论 | 第72-75页 |
7.2 政策建议 | 第75-7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8-83页 |
致谢 | 第8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