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9页 |
英文摘要 | 第9-14页 |
绪论 | 第14-33页 |
一、几个概念的界定 | 第14-16页 |
二、“苏俄通讯”研究的对象 | 第16-23页 |
三、“苏俄通讯”的研究状况 | 第23-26页 |
四、“苏俄通讯”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| 第26-30页 |
五、“苏俄通讯”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| 第30-33页 |
第一章 20世纪上半期中外“苏俄通讯”文献概述 | 第33-59页 |
一、中国作者的“苏俄通讯”文献概述 | 第33-43页 |
二、外国作者的“苏俄通讯”文献概述 | 第43-59页 |
第二章 “苏俄通讯”作者队伍与传播媒介 | 第59-84页 |
一、中国“苏俄通讯”作者的现代转型 | 第59-62页 |
二、“苏俄通讯”作者的“类型”分析 | 第62-68页 |
三、“苏俄通讯”作者访苏频率分析 | 第68-74页 |
四、国内“苏俄通讯”发表媒介分析 | 第74-84页 |
第三章 “苏俄通讯”的特色与视角 | 第84-103页 |
一、内容特色 时代性、政治性、关联性与倾向性 | 第84-91页 |
二、写作特色 语言、视角与选材 | 第91-103页 |
第四章 “苏俄通讯”的传播分析 | 第103-127页 |
一、“苏俄通讯”传播文本的生成 | 第103-112页 |
二、“苏俄通讯”传播路径分析 | 第112-121页 |
三、“苏俄通讯”传播效果分析 | 第121-124页 |
四、“苏俄通讯”传播规律分析 | 第124-127页 |
第五章 中外作者“行走苏俄”的多重意蕴 | 第127-157页 |
一、中国“苏俄通讯”作者“行走苏俄”的前提 | 第127-130页 |
二、“苏俄通讯”作者“行走苏俄”的原因 | 第130-139页 |
三、中外作者“行走苏俄”的路线节点分析 | 第139-149页 |
四、“行走苏俄”的方法论 | 第149-157页 |
第六章 “解读苏俄” 别求新声于异邦 | 第157-182页 |
一、新国家 | 第157-165页 |
二、新人类 | 第165-168页 |
三、新空间 | 第168-176页 |
四、新话语 | 第176-182页 |
第七章 “解读苏俄” 日常社会生活探究 | 第182-199页 |
一、苏俄民众日常社会生活分析 | 第182-190页 |
二、苏俄民众日常社会生活的典型分析 | 第190-194页 |
三、苏俄民众日常社会生活的基本特征 | 第194-199页 |
第八章 “解读苏俄” 另类镜像 | 第199-215页 |
一、“苏俄通讯”另类镜像之一:负面宣传 | 第199-213页 |
二、“苏俄通讯”另类镜像之二:中性介绍 | 第213-215页 |
第九章 “苏俄通讯”与马克思主义“俄国化” | 第215-236页 |
一、“苏俄通讯”与苏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 | 第215-223页 |
二、“苏俄通讯”与“苏俄理论” | 第223-231页 |
三、“苏俄通讯”与苏俄的传统文化 | 第231-236页 |
第十章 “苏俄通讯”与苏俄经验的“中国化”、“世界化” | 第236-259页 |
一、“苏俄通讯”与苏俄经验的“中国化” | 第236-250页 |
二、“苏俄通讯”与苏俄经验的“世界化” | 第250-259页 |
第十一章 瞿秋白、俞颂华“苏俄通讯”比较 | 第259-290页 |
一、瞿秋白、俞颂华赴苏俄采访成因 | 第259-261页 |
二、瞿秋白、俞颂华“苏俄通讯”概述 | 第261-273页 |
三、瞿秋白、俞颂华“苏俄通讯”议题 | 第273-283页 |
四、瞿秋白、俞颂华“苏俄通讯”评价 | 第283-288页 |
五、瞿秋白、俞颂华“苏俄通讯”比较 | 第288-290页 |
第十二章 抱朴、张民权“苏俄通讯”比较 | 第290-304页 |
一、抱朴、张民权的苏俄之行 | 第290-292页 |
二、抱朴、张民权“苏俄通讯”的主要内容 | 第292-300页 |
三、抱朴、张民权“苏俄通讯”比较 | 第300-304页 |
第十三章 陈独秀、李大钊“苏俄通讯”比较 | 第304-318页 |
一、陈独秀苏俄之行与《苏俄六周》 | 第304-307页 |
二、李大钊苏俄之行与《苏俄民众对于中国革命的同情》 | 第307-314页 |
三、陈独秀、李大钊的“苏俄通讯”比较 | 第314-318页 |
第十四章 蒋介石、沈玄庐“苏俄通讯”比较 | 第318-332页 |
一、蒋介石、沈玄庐的游俄报告 | 第318-324页 |
二、蒋介石、沈玄庐的“中国策略” | 第324-328页 |
三、蒋介石、沈玄庐“苏俄通讯”比较 | 第328-332页 |
第十五章 徐志摩、胡适“苏俄通讯”比较 | 第332-349页 |
一、徐志摩《欧游漫录——西伯利亚游记》分析 | 第332-337页 |
二、胡适《一个态度》和《新自由主义》分析 | 第337-341页 |
三、徐志摩、胡适“苏俄通讯”比较 | 第341-349页 |
第十六章 胡愈之、林克多“苏俄通讯”比较 | 第349-366页 |
一、胡愈之《莫斯科印象记》分析 | 第349-355页 |
二、林克多《苏联闻见录》分析 | 第355-361页 |
三、胡愈之、林克多“苏俄通讯”比较 | 第361-366页 |
第十七章 曹谷冰、戈公振“苏俄通讯”比较 | 第366-386页 |
一、曹谷冰《苏俄视察记》分析 | 第366-372页 |
二、戈公振《从东北到庶联》分析 | 第372-379页 |
三、曹谷冰、戈公振“苏俄通讯”比较 | 第379-386页 |
第十八章 丁文江、蒋廷黻“苏俄通讯”比较 | 第386-402页 |
一、丁文江的苏俄之行与《苏俄旅行记》 | 第386-392页 |
二、蒋廷黻的苏俄之行与《欧游随笔》 | 第392-397页 |
三、丁文江、蒋廷黻“苏俄通讯”比较 | 第397-402页 |
第十九章 郭沫若、茅盾“苏俄通讯”比较 | 第402-418页 |
一、郭沫若的苏俄之行与《苏联纪行》 | 第402-407页 |
二、茅盾的苏俄之行与《苏联见闻录》 | 第407-414页 |
三、郭沫若、茅盾“苏俄通讯”比较 | 第414-418页 |
第二十章 国外“苏俄通讯”译作选介 | 第418-435页 |
一、“10年代”的“苏俄通讯”:以洪福利《我在新俄罗斯的生活》为例 | 第418-421页 |
二、“20年代”的“苏俄通讯”:以罗素《游俄之感想》为例 | 第421-426页 |
三、“30年代”的“苏俄通讯”:以韦伯《苏俄实业界生活一瞥》为例 | 第426-430页 |
四、“40年代”的“苏俄通讯”:以斯诺《战时苏联游记》为例 | 第430-435页 |
结语 | 第435-43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37-479页 |
图片目录及出处 | 第479-481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481-483页 |
致谢 | 第483-48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