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7页 |
第1章 问题的提出 | 第7-11页 |
·中职数学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| 第7-8页 |
·中职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| 第7页 |
·中职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| 第7页 |
·中职数学课本中存在的问题 | 第7-8页 |
·中职数学课堂中引入“学案导学”的重要性 | 第8-9页 |
·建立中职生积极主动、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 | 第8页 |
·提高中职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| 第8页 |
·逐步发展中职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| 第8页 |
·提升中职学生素质 | 第8-9页 |
·主要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| 第9-11页 |
·国内研究的现状分析 | 第9页 |
·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9-10页 |
·研究的主要方法 | 第10-11页 |
第2章 中职数学课堂中引入“学案导学”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| 第11-15页 |
·构建主义理论 | 第11-12页 |
·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| 第12-13页 |
·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| 第13-14页 |
·有意义学习理论 | 第14-15页 |
第3章 中职数学课堂中“学案导学”教学模式的探究 | 第15-48页 |
·中职数学“学案导学”教学模式的相关概念 | 第15-16页 |
·学案与教案 | 第15页 |
·学案导学 | 第15页 |
·中职数学的“学案导学” | 第15-16页 |
·中职数学“学案导学”教学模式的基本要素及特点 | 第16-18页 |
·中职数学“学案导学”的基本要素 | 第16-17页 |
·中职数学“学案导学”教学模式的特点 | 第17-18页 |
·中职数学课堂中“学案导学”教学模式的基本原则 | 第18-20页 |
·导学应突出中职生为主体 | 第18页 |
·导学应以教师的教为主导原则 | 第18-19页 |
·导学应体现中职生的学法的指导性原则 | 第19页 |
·导学应遵循中职生的探究性原则 | 第19-20页 |
·导学中多采用激励性原则 | 第20页 |
·导学过程以探究式与授受式教学模式相结合的原则 | 第20页 |
·中职数学“学案”编写的一般模式 | 第20-29页 |
·课本标题 | 第20-21页 |
·学习目标 | 第21页 |
·学习重点 | 第21-22页 |
·学习难点 | 第22页 |
·学法指导 | 第22页 |
·导学知路 | 第22-28页 |
·课堂总结 | 第28页 |
·课后检测 | 第28-29页 |
·中职数学课堂中“学案导学”教学模式的导学过程 | 第29-32页 |
·第一步:分发学案,确立目标 | 第29-30页 |
·第二步:问题引导,依案自学 | 第30页 |
·第三步:师生互动,探索交流 | 第30页 |
·第四步:精讲点拨,解惑释疑(合作释疑) | 第30页 |
·第五步:归纳整理,点评补充 | 第30-31页 |
·第六步:巩固应用,评价激励 | 第31页 |
·第七步:课后拓展,反馈讲评 | 第31-32页 |
·中职数学课堂中“学案导学”教学模式的案例分析 | 第32-48页 |
·新授课的案例分析 | 第32-40页 |
·习题课的案例分析 | 第40-43页 |
·复习课的案例分析 | 第43-48页 |
第4章 中职数学课堂中“学案导学”模式的教学效果 | 第48-55页 |
·进行教学实验的目标与方法 | 第48-49页 |
·教学实验的目标 | 第48-49页 |
·教学实验的基本过程 | 第49页 |
·教学实验的方法 | 第49页 |
·教学实验的设计 | 第49-51页 |
·实验样本 | 第49页 |
·实验的变量控制 | 第49-50页 |
·实验的材料 | 第50页 |
·实验的程序 | 第50-51页 |
·实验班与对比班实验结果分析比较 | 第51-53页 |
·中职生数学学习成绩的实验结果分析 | 第51-52页 |
·中职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实验结果分析 | 第52页 |
·中职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实验结果分析 | 第52-53页 |
·中职数学课堂中“学案导学”教学模式取得的其他效果 | 第53-54页 |
·中职生的自学意识加强,阅读能力有所提高 | 第53页 |
·课堂气氛逐渐活跃,数学学习的兴趣渐浓 | 第53-54页 |
·自身业务素质有所提高 | 第54页 |
·中职数学“学案导学”教学模式实验的不足之处及展望 | 第54-55页 |
·实验的时间较短 | 第54页 |
·实验的范围不够大 | 第54页 |
·实验的内容也可以拓展一些 | 第54-5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5-57页 |
附录 | 第57-61页 |
致谢 | 第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