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10页 |
Abstract | 第10-12页 |
缩写词表 | 第12-16页 |
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| 第16-26页 |
第一章 “红颊”草莓及生物反应器研究发展 | 第16-26页 |
·草莓概述 | 第16页 |
·草莓的资源分布 | 第16-17页 |
·“红颊”草莓的生物学特性 | 第17页 |
·“红颊”草莓产业化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| 第17-18页 |
·病害现象严重 | 第17-18页 |
·脱毒苗使用率低 | 第18页 |
·草莓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| 第18-20页 |
·草莓组培快繁研究 | 第18-20页 |
·外植体的选择 | 第19页 |
·激素种类的选择 | 第19页 |
·组培及移栽 | 第19-20页 |
·悬浮细胞培养 | 第20页 |
·草莓的育种研究进展 | 第20-21页 |
·常规育种 | 第20页 |
·生物技术育种 | 第20-21页 |
·生物反应器培养研究进展 | 第21-23页 |
·植物生物反应器种类 | 第21页 |
·间歇浸没反应器的种类 | 第21-22页 |
·间歇浸没培养系统的应用 | 第22-23页 |
·穴盘育苗的发展及应用 | 第23-25页 |
·穴盘基质育苗产业的现状 | 第23-24页 |
·穴盘育苗技术的优势 | 第24页 |
·穴盘基质育苗的研究进展 | 第24页 |
·育苗穴盘的选择 | 第24-25页 |
·穴盘苗的管理 | 第25页 |
·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25-26页 |
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部分 | 第26-52页 |
第二章 “红颊”草莓组培标准体系的建立 | 第26-35页 |
前言 | 第26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26-29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26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26-29页 |
·不同外植体灭菌 | 第26-27页 |
·组培苗生长时期的人为划分 | 第27-28页 |
·丛生芽增殖优化 | 第28-29页 |
·不定根诱导优化 | 第29页 |
·数据分析 | 第29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29-34页 |
·外植体灭菌方式比较结果 | 第29-30页 |
·丛生芽增殖优化 | 第30-32页 |
·继代培养优化比较结果 | 第30-31页 |
·不同生长时期不同切割方式对外植体增殖系数及丛生芽状态的影响 | 第31-32页 |
·不定根诱导优化 | 第32-34页 |
·不同生根培养基对组培苗生长状态的结果比较 | 第32页 |
·不同生根培养基下组培苗的外观形态 | 第32-33页 |
·“红颊”草莓组培操作标准流程总结 | 第33-34页 |
·小结与讨论 | 第34-35页 |
第三章 利用开合式间歇浸没植物生物培养反应器快繁“红颊”草莓 | 第35-44页 |
前言 | 第35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35-39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35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35-39页 |
·反应器参数设定 | 第35-36页 |
·接种密度的设定 | 第36页 |
·培养基及反应器的灭菌 | 第36页 |
·反应器内的外植体接种培养 | 第36-37页 |
·数据测定方法 | 第37-39页 |
·数据统计分析 | 第39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39-42页 |
·反应器接种密度比较 | 第39-41页 |
·不同接种密度下组培苗生长状况比较 | 第39-40页 |
·组培苗形态方面的比较 | 第40页 |
·反应器内外植体生长状态及丛生芽外观形态比较 | 第40-41页 |
·组培苗叶绿素、总蛋白含量比较 | 第41-42页 |
·两种组培方式培养草莓苗的结果分析 | 第42页 |
·小结与讨论 | 第42-44页 |
第四章 “红颊”草莓穴盘壮苗技术研究 | 第44-52页 |
前言 | 第44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44-46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44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44-46页 |
·穴盘壮苗基质的优化筛选 | 第44页 |
·基质水分管理 | 第44-45页 |
·基质养分管理 | 第45页 |
·数据测定方法 | 第45-46页 |
·数据统计分析 | 第46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46-51页 |
·穴盘壮苗基质优化 | 第46-47页 |
·不同基质配比对草莓穴盘苗成活率的影响 | 第46页 |
·不同基质配比对草莓穴盘苗形态的影响 | 第46-47页 |
·不同基质配比对草莓穴盘苗生长的影响 | 第47页 |
·不同基质相对含水量对草莓穴盘苗生长的影响 | 第47-48页 |
·不同肥料浓度对草莓穴盘苗生长的影响 | 第48页 |
·不同组培方法对草莓穴盘苗光合特性的影响 | 第48-51页 |
·不同组培方式对穴盘苗净光合速率(Pn)的影响 | 第48-49页 |
·不同组培方法对穴盘苗气孔导度(Gs)的影响 | 第49-50页 |
·不同组培方式对穴盘苗蒸腾速率(E)的影响 | 第50页 |
·不同组培方式对穴盘苗叶胞间 CO2浓度(Ci)的影响 | 第50-51页 |
·小结与讨论 | 第51-52页 |
结论与讨论 | 第52-5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3-57页 |
附录 1 | 第57-59页 |
附录 2 | 第59-60页 |
致谢 | 第60-61页 |
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