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方党组织法制监督论
中文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4页 |
绪论 | 第14-36页 |
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| 第14-21页 |
一、 选题缘起 | 第14-19页 |
二、 研究意义 | 第19-21页 |
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| 第21-28页 |
一、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21-22页 |
二、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22-27页 |
三、 总体评价 | 第27-28页 |
第三节 基本思路与基本框架 | 第28-31页 |
一、 基本思路 | 第28-29页 |
二、 基本框架 | 第29-31页 |
第四节 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| 第31-33页 |
一、 主要观点 | 第31-32页 |
二、 创新之处 | 第32-33页 |
第五节 主要研究方法及手段 | 第33-34页 |
一、 规范分析与经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| 第33页 |
二、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 | 第33-34页 |
三、 比较分析法 | 第34页 |
四、 系统思辨法 | 第34页 |
小结 | 第34-36页 |
第一章 政党组织监督概述 | 第36-58页 |
第一节 监督概述 | 第36-43页 |
一、 监督的基本内涵 | 第36-38页 |
二、 监督的原则 | 第38-40页 |
三、 监督的功能 | 第40-43页 |
第二节 西方政党组织监督理论梳理 | 第43-47页 |
一、 古希腊罗马的权力监督理论 | 第43-44页 |
二、 近现代西方政党组织监督理论 | 第44-46页 |
三、 当代西方政党组织监督理论 | 第46-47页 |
第三节 我国政党监督思想与新亮点 | 第47-56页 |
一、 我国历史上相关的监督思想 | 第47-49页 |
二、 无产阶级执政党的监督理论 | 第49-53页 |
三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执政党监督思想新亮点 | 第53-56页 |
本章小结 | 第56-58页 |
第二章 地方党组织监督的基本架构 | 第58-101页 |
第一节 地方党组织监督概述 | 第58-62页 |
一、 地方党组织监督的价值定位 | 第58-59页 |
二、 地方党组织监督的基本结构 | 第59-61页 |
三、 地方党组织监督的主要原则 | 第61-62页 |
第二节 地方党组织内部监督主体 | 第62-72页 |
一、 上级党组织的监督 | 第63-64页 |
二、 同级纪委的监督 | 第64-69页 |
三、 下级党组织的监督 | 第69-70页 |
四、 党员群众的监督 | 第70-72页 |
第三节 地方党组织外部监督主体 | 第72-84页 |
一、 地方权力机关的监督 | 第72-74页 |
二、 地方政府的监督 | 第74-78页 |
三、 地方民主党派的监督 | 第78-79页 |
四、 新闻媒体的监督 | 第79-81页 |
五、 人民群众的监督 | 第81-84页 |
第四节 地方党组织监督的内容与形式 | 第84-99页 |
一、 地方党组织监督的内容 | 第84-91页 |
二、 地方党组织监督的形式 | 第91-93页 |
三、 地方党组织监督的重点 | 第93-99页 |
本章小结 | 第99-101页 |
第三章 地方党组织监督的理性维度 | 第101-133页 |
第一节 地方党组织监督的时代理性 | 第102-110页 |
一、 地方党组织执政地位的适时转变 | 第103-106页 |
二、 地方党组织思想路线的应时转型 | 第106-108页 |
三、 地方党组织组织属性的时代转身 | 第108-110页 |
第二节 地方党组织监督的公共理性 | 第110-121页 |
一、 地方党组织对本党党员的规制性 | 第110-114页 |
二、 地方党组织对人民群众的亲和性 | 第114-118页 |
三、 地方党组织对同级国家机关的示范性 | 第118-121页 |
第三节 地方党组织监督的价值理性 | 第121-131页 |
一、 地方政权的合理巩固 | 第122-124页 |
二、 地方民主的有效进路 | 第124-127页 |
三、 地方党政结构的理性定位 | 第127-131页 |
本章小结 | 第131-133页 |
第四章 地方党组织内部监督的成就与困境 | 第133-160页 |
第一节 地方党组织内部监督的组织架构 | 第133-143页 |
一、 同级纪委及其运行机制 | 第133-135页 |
二、 地方党组织的代表大会制度 | 第135-137页 |
三、 地方党组织的内部选举制度 | 第137-141页 |
四、 地方党组织的集体领导制度 | 第141-143页 |
第二节 地方党组织内部监督的实践与成效 | 第143-155页 |
一、 执政前党内监督的实践与成效 | 第143-146页 |
二、 建国以后党内监督的延续与发展 | 第146-150页 |
三、 改革开放以来党内监督的改革探索 | 第150-155页 |
第三节 地方党组织内部监督的困境 | 第155-158页 |
一、 党内专门监督不足 | 第155-156页 |
二、 党内选举制度不够规范 | 第156-157页 |
三、 党内集体领导制度不完善 | 第157-158页 |
本章小结 | 第158-160页 |
第五章 地方党组织外部监督的成就与困境 | 第160-185页 |
第一节 地方党组织外部监督的成就 | 第160-169页 |
一、 地方人大的组织地位提升,监督权力逐步扩大 | 第160-162页 |
二、 民主监督的形式多样,范围广泛 | 第162-165页 |
三、 媒体监督渠道顺畅,监督成效有目共睹 | 第165-167页 |
四、 党务公开深入推进,群众监督效果显著 | 第167-169页 |
第二节 地方党组织外部监督的困境表现 | 第169-179页 |
一、 地方人大对地方党组织监督之“软” | 第169-171页 |
二、 地方政府对地方党组织监督之“空” | 第171-174页 |
三、 民主党派对地方党组织监督之“散” | 第174-176页 |
四、 新闻媒体对地方党组织监督之“乱” | 第176-177页 |
五、 人民群众对地方党组织监督之“弱” | 第177-179页 |
第三节 地方党组织监督不足的原因分析 | 第179-183页 |
一、 绝对地位往往使其他主体的监督无从谈起 | 第180-181页 |
二、 自上而下的监督取代组织之间的平行监督 | 第181-182页 |
三、 专门监督机构的权威性在实践中明显不足 | 第182页 |
四、 重事后、轻事前事中的监督机制顾此失彼 | 第182-183页 |
本章小结 | 第183-185页 |
第六章 西方国家的执政党监督及其启示 | 第185-220页 |
第一节 西方政党角色与执政权力获得 | 第185-194页 |
一、 西方政党制度的含义、类型和特点 | 第185-191页 |
二、 西方执政党执政合法性的确定方式 | 第191-192页 |
三、 西方执政文化及其功能 | 第192-194页 |
第二节 西方执政党监督制约体系 | 第194-209页 |
一、 政党监督及其理论基础 | 第194-196页 |
二、 宪法和法律的监督 | 第196-198页 |
三、 政府体系对执政党的监督 | 第198-201页 |
四、 在野党对执政党的监督 | 第201-204页 |
五、 执政党党内监督 | 第204-205页 |
六、 社会力量对执政党的监督 | 第205-209页 |
第三节 西方执政党监督的启示 | 第209-218页 |
一、 制度推进是完善执政党监督的基础 | 第209-213页 |
二、 文化氛围是完善执政党监督的土壤 | 第213-215页 |
三、 法治精神是完善执政党监督的保障 | 第215-216页 |
四、 社会民众是完善执政党监督的主力 | 第216-218页 |
本章小结 | 第218-220页 |
第七章 完善我国地方党组织监督的对策 | 第220-251页 |
第一节 法治推进是地方党组织监督的向度 | 第220-224页 |
一、 法治推进的内在要求 | 第220-221页 |
二、 法治推进的基本要件 | 第221-222页 |
三、 法治推进的具体运行 | 第222-224页 |
第二节 制度建设是地方党组织监督的基础 | 第224-241页 |
一、 改革完善党内监督制度 | 第224-230页 |
二、 改革完善人大监督制度 | 第230-234页 |
三、 改革完善民主监督制度 | 第234-238页 |
四、 改革完善舆论监督制度 | 第238-241页 |
第三节 文化发展是地方党组织监督的条件 | 第241-250页 |
一、 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内核 | 第242-246页 |
二、 彰显执政文化中的法治意识 | 第246-248页 |
三、 培育执政文化中的公民精神 | 第248-250页 |
本章小结 | 第250-251页 |
结论:执政党监督的有效性思考 | 第251-257页 |
主要参考文献 | 第257-269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| 第269-270页 |
后记 | 第270-27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