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1-9页 |
摘要 | 第9-11页 |
Abstract | 第11-13页 |
缩略词 | 第13-1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5-24页 |
·引言 | 第15-16页 |
·茭白黑粉菌概述 | 第16-18页 |
·茭白黑粉菌的分类归属 | 第16-17页 |
·茭白黑粉菌在茭白植株中的形态发育 | 第17页 |
·茭白黑粉菌生长的适宜温度、适宜pH及营养需求 | 第17-18页 |
·真菌的辐射耐受性 | 第18-20页 |
·紫外线辐射 | 第18-19页 |
·γ射线辐射 | 第19-20页 |
·真菌的氧化胁迫响应 | 第20-22页 |
·活性氧的概念与来源 | 第20页 |
·真菌的耐热性 | 第20-21页 |
·真菌的氧化胁迫响应 | 第21-22页 |
·辐射诱变概述 | 第22-23页 |
·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| 第23-24页 |
第二章 茭白黑粉菌的γ辐射耐受性研究 | 第24-28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24页 |
·试验材料 | 第24页 |
·试验设计 | 第24页 |
·试验方法 | 第24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24-26页 |
·讨论 | 第26-27页 |
·结论 | 第27-28页 |
第三章 茭白黑粉菌耐热突变体筛选 | 第28-35页 |
·茭白黑粉菌M-T菌株的γ-辐照耐受性 | 第28-29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28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28-29页 |
·结论 | 第29页 |
·茭白黑粉菌耐热突变体的筛选及生长特征 | 第29-35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29-30页 |
·结果分析 | 第30-35页 |
第四章 茭白黑粉菌耐热突变体的氮营养需求 | 第35-38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35页 |
·试验材料 | 第35页 |
·试验方法 | 第35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35-36页 |
·讨论 | 第36-38页 |
第五章 茭白黑粉菌耐热突变体的氧化胁迫状态 | 第38-49页 |
·漩涡微珠破壁法制备黑粉菌提取液 | 第38-41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38-39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39-41页 |
·结论 | 第41页 |
·热处理对茭白黑粉菌ROS水平的影响 | 第41-44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41-42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42-43页 |
·讨论 | 第43-44页 |
·热处理对茭白黑粉菌MDA水平的影响 | 第44-46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44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44-45页 |
·讨论 | 第45-46页 |
·热处理对茭白黑粉菌蛋白质羰基化水平的影响 | 第46-47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46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46-47页 |
·讨论 | 第47页 |
·小结 | 第47-49页 |
第六章 茭白黑粉菌的抗氧化系统与耐热性 | 第49-57页 |
·热处理对茭白黑粉菌抗氧化酶活力和谷胱甘肽含量的影响 | 第49-57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49-51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51-55页 |
·讨论 | 第55-5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7-64页 |
个人简介 | 第6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