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天文学、地球科学论文--地质学论文--历史地质学、地层学论文--各时代地史及其地层论文--前寒武纪论文

西阿拉善地块早前寒武纪变质基底组成、性质、年代格架及归属

摘要第1-7页
ABSTRACT第7-12页
第一章 绪论第12-36页
   ·选题依据及意义第12-14页
     ·项目依托第12页
     ·选题背景及意义第12-14页
   ·研究现状第14-30页
     ·国内外早前寒武纪研究现状第14-22页
     ·华北克拉通早前寒武纪研究现状第22-26页
     ·阿拉善地块早前寒武纪研究现状第26-29页
     ·阿拉善地块邻区早前寒武纪研究现状第29-30页
   ·研究内容、目的及技术路线第30-32页
     ·研究内容和目的第30-31页
     ·技术路线第31-32页
   ·论文中采用的测试方法、过程及精度第32-34页
     ·矿物成分电子探针分析第32页
     ·锆石分选、制靶及成因分析第32页
     ·锆石LA-MC-ICP-MS U-Pb测年第32-33页
     ·锆石SHRIMP U-Pb测年第33页
     ·锆石Lu-Hf同位素第33-34页
     ·岩石地球化学全分析第34页
   ·论文完成的工作量第34-35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35-36页
第二章 区域地质背景第36-47页
   ·阿拉善地块前寒武纪地质概况第36-40页
   ·研究区前寒武纪地质背景第40-46页
     ·龙首山地区第40-45页
     ·北大山地区第45-46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46-47页
第三章 西阿拉善地块早前寒武纪基底组成及岩石学特征第47-72页
   ·龙首山地区典型的地质剖面及岩石组成第47-59页
     ·墩子沟-塔马沟-玉石沟野外路线剖面第48-51页
     ·山丹北部麒麟沟野外路线剖面第51-53页
     ·样品采集及岩相学描述第53-59页
   ·北大山地区典型的地质剖面及岩石组成第59-66页
     ·次井子野外路线剖面第59-60页
     ·莱菔山野外路线剖面第60-62页
     ·样品采集及岩相学描述第62-66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66-72页
第四章 西阿拉善地块变质基底中变质深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第72-83页
   ·龙首山地区变质深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第72-78页
   ·北大山地区变质深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第78-81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81-83页
第五章 西阿拉善地块变质基底岩石的锆石U-Pb测年及年代格架第83-135页
   ·龙首山杂岩中相关岩石的锆石U-Pb测年第83-92页
     ·正片麻岩第83-89页
     ·斜长角闪岩第89页
     ·片岩、变粒岩第89-92页
   ·北大山杂岩中TTG岩石的锆石U-Pb测年第92-98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98-135页
第六章 西阿拉善地块变质基底岩石的锆石Hf同位素特征第135-165页
   ·龙首山杂岩中相关岩石的锆石Hf同位素特征第135-139页
     ·正片麻岩第135-136页
     ·变沉积岩第136-139页
   ·北大山杂岩中TTG岩石的锆石Hf同位素特征第139-140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140-165页
第七章 西阿拉善地块变质基底的起源与地壳演化第165-181页
   ·变质基底年代学格架的建立第165-175页
     ·新太古代末(~2.5 Ga)岩浆-变质事件第165-171页
     ·古元古代(~2.3 Ga)岩浆事件第171-172页
     ·古元古代(2.0~2.2 Ga)岩浆事件第172-173页
     ·古元古代晚期(1.9~1.95 Ga和~1.85 Ga)变质事件第173-175页
   ·与邻区早前寒武地质事件对比第175-180页
     ·东、西阿拉善地块第175-176页
     ·阿拉善地块与阴山陆块第176-177页
     ·阿拉善地块与孔兹岩带第177-179页
     ·阿拉善地块与敦煌地块第179-180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180-181页
结论第181-183页
致谢第183-184页
参考文献及非公开发表资料第184-205页
个人简介第205-206页

论文共20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潮田河流域(岩溶)地质碳汇过程及通量估算研究
下一篇:中秦岭山阳—柞水地区岩浆岩及其成矿构造环境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