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4页 |
第一章 引言 | 第14-35页 |
·课题来源 | 第14-16页 |
·碳汇过程与效应在国内外的研究 | 第16-30页 |
·温室气体(CO_2)研究进展 | 第16-18页 |
·碳元素影响因子与化学物质或元素的关系研究 | 第17页 |
·碳元素影响因子与土壤及植被的关系研究 | 第17-18页 |
·碳元素在湿地、河流及海洋特征研究 | 第18页 |
·岩溶地质碳汇效应 | 第18-23页 |
·硅酸盐碳汇效应 | 第19-20页 |
·岩溶水循环与碳汇效应 | 第20-21页 |
·碳汇效应的敏感性研究 | 第21-23页 |
·稳定性分析 | 第23页 |
·方法在碳汇研究中的应用 | 第23-30页 |
·同位素方法对碳来源研究 | 第24-27页 |
·δD、δ~(18)O示踪 | 第24-25页 |
·δ~(13)C示踪 | 第25-27页 |
·碳汇计算方法的研究 | 第27-30页 |
·我国碳汇研究进展 | 第30页 |
·研究目标、内容、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| 第30-35页 |
·研究目标 | 第30-31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31-32页 |
·技术路线 | 第32-33页 |
·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| 第33-34页 |
·本文的创新点 | 第34-35页 |
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| 第35-44页 |
·潮田河流域概述 | 第35页 |
·潮田河流域地质概况 | 第35-36页 |
·岩溶区 | 第35-36页 |
·非岩溶区 | 第36页 |
·潮田河流域土地利用概况 | 第36-38页 |
·潮田河流域水文概况 | 第38-44页 |
·各地层水文地质特征 | 第38-39页 |
·研究区域地下水的补径排 | 第39-44页 |
·寨底地下河系统 | 第39-41页 |
·毛村流域地下河系统 | 第41-44页 |
第三章 研究方法 | 第44-47页 |
·选点依据 | 第44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44-47页 |
第四章 研究区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| 第47-62页 |
·研究区水化学类型 | 第47-48页 |
·稳定性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| 第48-56页 |
·氘氧稳定同位素 | 第48-54页 |
·碳稳定同位素 | 第54-56页 |
·潮田河流域HCO_3~-的动态变化 | 第56-59页 |
·潮田河流域HCO_3~-年动态变化 | 第56-58页 |
·潮田河流域HCO_3~-日动态变化 | 第58-59页 |
·流域各监测点的CO_2分压(P_(CO2)) | 第59-61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1-62页 |
第五章 潮田河流域碳汇影响因素分析 | 第62-81页 |
·潮田河流域水化学影响因素 | 第62-65页 |
·潮田河流域地质碳汇的影响因素 | 第65-79页 |
·不同地质背景对碳汇的影响 | 第65-67页 |
·降雨、温度对碳汇的影响 | 第67-70页 |
·生物作用对碳汇的影响 | 第70-71页 |
·人类活动对碳汇的影响 | 第71-79页 |
·重金属铅的变化 | 第75页 |
·硫酸根的变化 | 第75-76页 |
·碳酸氢根(碳汇)的变化 | 第76-79页 |
·采矿对碳汇影响的原因分析 | 第79-80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80-81页 |
第六章 潮田河流域地质碳汇的计算及模拟 | 第81-103页 |
·潮田河碳来源及碳源的变化 | 第81-84页 |
·潮田河流域典型岩溶区碳来源 | 第81-82页 |
·潮田河流域典型非岩溶地区碳来源 | 第82-83页 |
·潮田河流域碳源的变化 | 第83-84页 |
·潮田河地质碳汇量计算 | 第84-85页 |
·潮田河岩溶地质碳汇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| 第85-90页 |
·[Ca~(2+)]及([Ca~(2+)]+[Mg~(2+)])与岩溶碳汇([HCO_3~-])关系 | 第87-88页 |
·分析[Ca~(2+)]及([Ca~(2+)]+[Mg~(2+)])与[HCO_3~-]关系及碳汇影响因素 | 第88-90页 |
·SWAT模型模拟 | 第90-100页 |
·水量模拟 | 第90-99页 |
·拟合流量对碳汇量的计算 | 第99-100页 |
·潮田河流域碳汇方法的模型构建 | 第100-101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01-103页 |
第七章 结论与不足 | 第103-106页 |
·结论 | 第103-104页 |
·不足与展望 | 第104-106页 |
致谢 | 第106-10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7-118页 |
个人简历 | 第118-11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