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8页 |
1 绪论 | 第8-11页 |
·永磁同步电机的伺服系统的概述 | 第8-9页 |
·永磁同步电机的伺服系统的未来发展走向 | 第9-10页 |
·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10-11页 |
2 永磁同步电机的模型和理论的研究 | 第11-25页 |
·永磁同步电机的构成和原理的介绍 | 第11-12页 |
·永磁同步电机的数学模型 | 第12-13页 |
·永磁同步电机的坐标变换的介绍 | 第13-17页 |
·Clark变换 | 第14-15页 |
·Park变换 | 第15页 |
·从A-B-C轴到d-q轴变换 | 第15-16页 |
·永磁同步电机在旋转坐标系下的模型 | 第16-17页 |
·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的分析 | 第17-18页 |
·电压空间矢量SVPWM技术的基本原理 | 第18-25页 |
·基本电压的空间矢量 | 第18-20页 |
·扇区号确定 | 第20-21页 |
·非零电压空间矢量的作用时间的计算 | 第21-23页 |
·切换时间的介绍 | 第23-25页 |
3 单神经元PID算法的研究 | 第25-29页 |
·单神经元PD的控制原理 | 第25页 |
·采用有监督Hebb学习算法 | 第25-26页 |
·使用以输出误差平方为性能指标的改进的单神经元自适应PID控制器作为学习规则 | 第26-29页 |
4 仿真部分的介绍和研究 | 第29-40页 |
·MATLAB/SIMULINK仿真工具的简介 | 第29页 |
·仿真模型的建立 | 第29-34页 |
·坐标变换模块 | 第29-30页 |
·控制算法的模块搭建 | 第30-31页 |
·矢量控制模块 | 第31-32页 |
·SVPWM模块 | 第32-33页 |
·逆变器的仿真模块 | 第33页 |
·总仿真模型的搭建 | 第33-34页 |
·仿真结果的分析和验证 | 第34-40页 |
5 硬件介绍部分 | 第40-50页 |
·控制电路部分 | 第40-42页 |
·功率驱动单元 | 第42-47页 |
·主电路 | 第42-43页 |
·逆变电路 | 第43-45页 |
·辅助的驱动电源介绍 | 第45-46页 |
·隔离驱动电路 | 第46-47页 |
·电流检测电路 | 第47-48页 |
·速度位置检测电路 | 第48-50页 |
6 软件介绍部分 | 第50-55页 |
·DSP的开发平台CCS的简介 | 第50-51页 |
·主程序部分 | 第51页 |
·定时器中断程序 | 第51-52页 |
·SVPWM程序 | 第52-53页 |
·AD电流采样模块 | 第53页 |
·速度和位置的检测 | 第53-55页 |
7 系统实验及结果分析 | 第55-59页 |
·系统的实验环境平台 | 第55-57页 |
·实验的结果分析 | 第57-59页 |
结论 | 第59-6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0-62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| 第62-63页 |
致谢 | 第63-6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