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艺术论文--戏剧艺术论文--戏剧艺术理论论文--戏剧艺术史论文

历史的再审视-1956年《琵琶记》大讨论研究

中文摘要第1-6页
Abstract第6-7页
目录第7-9页
引言第9-17页
 第一节 1956年《琵琶记》大讨论“现象”说明第9-10页
 第二节 文献综述与研究目的第10-12页
 第三节 说不完的《琵琶记》:有关《琵琶记》评价认识的简顾第12-17页
第一章 讨论会的前奏第17-38页
 第一节 戏曲改革的历史宿命第17-19页
  一、政治与戏曲的纠合第17页
  二、戏曲改革的端绪——延安模式第17-19页
 第二节 建国初期戏曲改革的剧目实践第19-38页
  一、新剧目政策的形成第19-20页
  二、演出实践第20-27页
   (一) 《白蛇传》、《梁山伯与祝英台》等新经典剧目的形成第20-24页
   (二) “反历史主义”剧目的涌现第24-25页
   (三) “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”——《十五贯》在传统戏整理改编上的典范意义第25-27页
  三、理论新解第27-38页
   (一) 评判戏曲剧目的新标尺——“人民性”与“现实主义原理第27-29页
   (二) 对《琵琶记》的评价第29-38页
第二章 讨论会的召开第38-54页
 第一节 1956年《琵琶记》讨论会之促成第38-41页
  一、“双百方针”的鼓舞第38页
  二、打破“清规戒律”的努力第38-39页
  三、《琵琶记》的魅力第39-41页
 第二节 讨论会的历史再现第41-54页
  一、会议的行进第41-44页
  二、会议观点的整合第44-54页
   (一) 主题思想第44-45页
   (二) 典型及其他艺术技巧第45-48页
   (三) 文人改编第48-50页
   (四) 团圆结局第50页
   (五) 整理上演第50-54页
第三章 谈“琵琶”的话外音第54-69页
 第一节 讨论会的余波与反复(“文革”开始以前)第54-57页
 第二节 论从史出今日重谈“琵琶”第57-69页
  一、主题思想的再认识第57-60页
  二、人物形象的分析——“典型性”第60-62页
  三、从传统戏曲的美学特点谈起第62-69页
   (一) 戏曲的抒情、写意性第62-63页
   (二) 团圆结局第63-65页
   (三) 演员中心制第65-66页
   (四) 雅俗交融——传统戏曲创作的二重性第66-69页
结语第69-72页
参考文献第72-77页
附录第77-88页
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、科研成果等第88-89页
致谢第89页

论文共8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仪式与展演--坳瑶“跳盘皇”乐舞的双重变迁与族性坚守
下一篇:李明忠百衲琴制作技艺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