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目录 | 第5-7页 |
引言 | 第7-10页 |
第一章 理性的"类自由" | 第10-26页 |
一、理性中的"类" | 第10-15页 |
(一) 实体即主体 | 第10-12页 |
(二) 绝对即精神 | 第12-14页 |
(三) "类"统一于绝对精神 | 第14-15页 |
二、自由中的"类" | 第15-18页 |
(一) 认识范围中"类"的无限性:通达物自体 | 第15-16页 |
(二) 认识内容中"类"的无限性:类概念的辩证运动 | 第16-17页 |
(三) 认识能力中"类"的无限性:辩证思维 | 第17-18页 |
三、解放中的"类" | 第18-22页 |
(一) "类"的至上性即主体的至上性 | 第18-20页 |
(二) 个体寓于整体的"类"之中 | 第20-21页 |
(三) "类"解放是个体的解放的前提 | 第21-22页 |
四、黑格尔"类"的理论局限 | 第22-26页 |
(一) 抽象的"类" | 第22-23页 |
(二) 非现实的"类" | 第23-24页 |
(三) "类"自身的现实转向 | 第24-26页 |
第二章 感性的"类自由" | 第26-38页 |
一、对于黑格尔类的批判 | 第26-29页 |
(一) 用"感性的类"取代"理性的类" | 第26-27页 |
(二) 用"实体的类"改造"抽象的类" | 第27-28页 |
(三) 人本学中现实"类"的开启 | 第28-29页 |
二、人本学中感性"类"的建构 | 第29-32页 |
(一) 理性之类:理智之力 | 第29-30页 |
(二) 道德之类:心之力 | 第30-31页 |
(三) 情感之类:爱之力 | 第31-32页 |
三、感性"类"的解放 | 第32-35页 |
(一) "类"自身的异化:上帝 | 第32-33页 |
(二) "内在生活"是实现人与类交流的唯一方式 | 第33-34页 |
(三) 爱的宗教是"类"解放的根本途径 | 第34-35页 |
四、感性的"类"的理论困境 | 第35-38页 |
(一) "类"仍旧无法摆脱抽象 | 第35-36页 |
(二) "类"仍旧不具有现实意义 | 第36-37页 |
(三) "类"解放局限于精神领域 | 第37-38页 |
第三章 实践的"类自由" | 第38-49页 |
一、马克思对于费尔巴哈感性"类"的批判 | 第38-41页 |
(一) 用"感性活动"批判了"类"的抽象性 | 第38-39页 |
(二) 用"感性活动"批判了"类"的非现实性 | 第39-40页 |
(三) 用"感性活动"置换了"类"的主体构造 | 第40-41页 |
二、马克思对于实践的"类"的建构 | 第41-45页 |
(一) "类"的主体:感性物质活动的人 | 第41-42页 |
(二) "类"的客体:自在的自然界 | 第42-43页 |
(三) "类"的存在方式:否定性的实践活动 | 第43-44页 |
(四) "类"的目的: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| 第44-45页 |
三、共产主义实现了实践论意义上的"类"解放 | 第45-49页 |
(一) 追求抽象性自由的终结与追求现实的实践自由的开启 | 第45-46页 |
(二) 追求虚幻精神自由的终结与追求主体活动自由的开启 | 第46-47页 |
(三) 追求单一自由状态的终结与追求全面发展自由状态的开启 | 第47-49页 |
结语 | 第49-5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0-52页 |
个人简历 | 第52-53页 |
后记 | 第5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