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录 | 第1-7页 |
Catalog | 第7-9页 |
摘要 | 第9-10页 |
Abstract | 第10-11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16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1页 |
·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1-12页 |
·研究目的 | 第11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2页 |
·核心概念的界定 | 第12-16页 |
·台湾 | 第12页 |
·就学贷款 | 第12-13页 |
·就学贷款制度 | 第13页 |
·大陆地区国家助学贷款 | 第13-14页 |
·承贷银行 | 第14页 |
·教育机会均等 | 第14-15页 |
·人力资本 | 第15-16页 |
第二章 台湾就学贷款制度研究的文献综述与支持理论 | 第16-26页 |
·台湾就学贷款制度研究的文献综述 | 第16-21页 |
·台湾就学贷款的比较研究 | 第16-17页 |
·台湾就学贷款政策、制度研究 | 第17-18页 |
·台湾就学贷款逾期偿还问题研究 | 第18-19页 |
·台湾就学贷款制度的其他相关研究 | 第19-20页 |
·已有研究简评 | 第20-21页 |
·就学贷款研究的支持理论 | 第21-25页 |
·教育机会均等理论 | 第22-23页 |
·人力资本理论 | 第23-25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25-26页 |
第三章 台湾就学贷款制度的缘起背景与演变脉络 | 第26-43页 |
·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台湾的经济发展状况 | 第26-29页 |
·经济持续增长 | 第26-27页 |
·产业结构的转型 | 第27-28页 |
·经济形态由劳动力密集型转为技术密集型 | 第28-29页 |
·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台湾的高等教育发展状况 | 第29-31页 |
·高等教育机构与培养人数增加 | 第29-30页 |
·高等教育学费的高涨 | 第30-31页 |
·台湾就学贷款制度的实施与演变 | 第31-42页 |
·“高中以上学校学生助学贷款办法”颁布之前的学生贷款 | 第31-32页 |
·台湾教育部“高中以上学校学生助学贷款办法”的实施 | 第32-34页 |
·“高中以上学校学生助学贷款办法”的修订 | 第34-40页 |
·从历次修订中检视台湾就学贷款办法的演变 | 第40-42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2-43页 |
第四章 台湾现行就学贷款制度的实施现状与问题 | 第43-52页 |
·台湾现行就学贷款制度的实施现状 | 第43-48页 |
·台湾就学贷款的申贷金额与人数 | 第43-44页 |
·可供申贷的项目与金额 | 第44页 |
·申请贷款的资格限制 | 第44-45页 |
·负责贷款的主管机关与承贷机构 | 第45页 |
·现行就学贷款的申请流程 | 第45-46页 |
·现行就学贷款的利息计算方式 | 第46-47页 |
·对贷款偿还的现行规定 | 第47-48页 |
·台湾现行就学贷款制度的问题 | 第48-51页 |
·就学贷款制度的宣传力度不够 | 第48页 |
·就学贷款逾期偿还比例过高 | 第48-49页 |
·学生毕业后的还款压力较大 | 第49-50页 |
·政府财政负担加重 | 第50-51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1-52页 |
第五章 台湾就学贷款制度的实施对大陆地区国家助学贷款的启示 | 第52-58页 |
·大陆地区国家助学贷款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| 第52-54页 |
·学校对资格审查力度不足 | 第52页 |
·银行承贷的积极性不高 | 第52-53页 |
·学生还款的违约率持续偏高 | 第53-54页 |
·国家助学贷款承贷金额偏小 | 第54页 |
·台湾就学贷款办法对大陆地区国家助学贷款的启示 | 第54-57页 |
·严格审查学生申贷资格 | 第55页 |
·提高银行的贷款积极性 | 第55-56页 |
·完善学生个人信用体系以保证还款率 | 第56页 |
·扩大申贷项目与申贷金额 | 第56-57页 |
·尝试更加体现公平的计息方式 | 第57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7-5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8-64页 |
附录 1 臺灣高級中等以上學校學生就學貸款辦法 | 第64-69页 |
附录 2 高級中等以上學校學生就學貸款作業要點 | 第69-73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73-74页 |
致谢 | 第7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