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时期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
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1页 |
引言 | 第11-18页 |
(一) 研究背景 | 第11页 |
(二) 研究现状 | 第11-14页 |
(三) 研究意义 | 第14-16页 |
(四)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| 第16页 |
(五) 研究的重点、难点和创新 | 第16-18页 |
一、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发展及内涵特点 | 第18-23页 |
(一)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历史发展 | 第18-21页 |
1. 恢复重建 | 第18-19页 |
2. 改革发展 | 第19页 |
3. 新理论成果形成 | 第19-20页 |
4.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构建 | 第20-21页 |
(二)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内涵特点 | 第21-23页 |
1. 原理、发展和运用的统一 | 第21页 |
2. 原理与科学精神的统一 | 第21-22页 |
3. 教育理念的统一 | 第22页 |
4. 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统一 | 第22-23页 |
二、 新时期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现状 | 第23-29页 |
(一)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进展 | 第23-24页 |
1. 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较好 | 第23页 |
2. 教学改革效果比较显著 | 第23-24页 |
3. 课程设置趋于合理 | 第24页 |
4. 教材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| 第24页 |
5. 学科体系建设基本完善 | 第24页 |
(二) 新时期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| 第24-29页 |
1. 理论课建设还不平衡 | 第24-25页 |
2. 教学方法和手段简单陈旧 | 第25页 |
3. 课程考核方法较为单一 | 第25-26页 |
4. 对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研究不够 | 第26-27页 |
5. 部分教师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 | 第27页 |
6. 互联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挑战 | 第27-29页 |
三、 新时期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问题成因分析 | 第29-33页 |
(一) 学生主体方面原因 | 第29-30页 |
1. 学生主体的需求不能充分满足 | 第29页 |
2. 大学生人生经历和生活体验的不同 | 第29页 |
3. 大学生认知结构的差异 | 第29-30页 |
(二) 社会环境方面原因 | 第30-31页 |
1. 社会环境与教学要求及内容不一致 | 第30页 |
2.教育的价值性和针对性不能充分体现 | 第30-31页 |
(三) 理论课教师自身素质方面原因 | 第31-32页 |
1. 政治素质 | 第31页 |
2. 理论素质 | 第31页 |
3. 能力素质 | 第31-32页 |
(四) 教育媒介方面原因 | 第32-33页 |
四、 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水平的对策 | 第33-38页 |
(一) 加强教育理论研究,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| 第33-34页 |
1. 重视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 | 第33页 |
2. 加强教师队伍的信念教育和能力培养 | 第33-34页 |
3. 丰富教育的形式和载体 | 第34页 |
(二) 满足学生实际需要,努力实现教育价值 | 第34-35页 |
1. 深入研究学生实际需要 | 第34页 |
2. 努力实现教育的价值 | 第34-35页 |
(三) 构建良好外部环境,增强教育媒介沟通 | 第35页 |
1. 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 | 第35页 |
2. 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| 第35页 |
3. 创建健康的网络虚拟环境 | 第35页 |
4. 努力提升教学媒介的性能 | 第35页 |
(四) 建立网络教育体系,加强网络思政教育 | 第35-38页 |
1. 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人员队伍 | 第36页 |
2. 营造良好的教育网络环境 | 第36页 |
3. 建立起教育的网络体系 | 第36-38页 |
结论 | 第38-3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9-41页 |
附录 | 第41-43页 |
致谢 | 第43-44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| 第4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