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9页 |
第1章 引言 | 第9-14页 |
·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| 第9-11页 |
·选题背景 | 第9-11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11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11-12页 |
·论文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| 第12-14页 |
第2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| 第14-20页 |
·国外研究综述 | 第14-18页 |
·美国火电SO_2的排放控制政策与对策 | 第14-15页 |
·德国火电SO_2的排放控制政策与对策 | 第15-16页 |
·日本火电SO_2的排放控制政策与对策 | 第16-17页 |
·英国火电SO_2的排放控制政策与对策 | 第17页 |
·国外火电SO_2的排放控制政策与对策 | 第17-18页 |
·国内研究综述 | 第18-20页 |
第3章 影响火电二氧化硫排放的因素分析 | 第20-24页 |
·宏观因素分析 | 第20-22页 |
·国际环境减排趋势增强 | 第20-21页 |
·国内GDP的快速增长 | 第21页 |
·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 | 第21-22页 |
·技术水平的整体进步 | 第22页 |
·微观因素分析 | 第22-24页 |
·燃料煤平均硫份 | 第22-23页 |
·脱硫设施平均脱硫效率 | 第23页 |
·燃料燃烧过程中二氧化硫的去除量 | 第23-24页 |
第4章 火电二氧化硫排放建模的理论方法 | 第24-28页 |
·偏最小二乘回归的基本理论 | 第24-25页 |
·基本原理 | 第24页 |
·模型建立的步骤 | 第24-25页 |
·面板数据模型 | 第25-28页 |
·Panel Data模型概述 | 第25-26页 |
·单位根检验、协整检验 | 第26-27页 |
·模型建立步骤 | 第27-28页 |
第5章 火电二氧化硫排放的建模——以西南X省火电SO_2排放为例 | 第28-46页 |
·概述 | 第28-29页 |
·关键控制因素筛选 | 第29-31页 |
·筛选原则 | 第29页 |
·数据来源说明 | 第29-30页 |
·指标筛选 | 第30-31页 |
·偏最小二乘模型建立及分析 | 第31-37页 |
·精度分析和模型选择 | 第31-33页 |
·模型建立 | 第33-34页 |
·模型拟合精度分析 | 第34-36页 |
·各个州市偏最小二乘模型建立 | 第36-37页 |
·面板数据分析及模型建立 | 第37-42页 |
·面板数据分析 | 第37-40页 |
·固定效应模型建立 | 第40-42页 |
·偏最小二乘模型与面板数据模型的比较分析 | 第42页 |
·X省火电二氧化硫排放的预测 | 第42-46页 |
第6章 火电二氧化硫减排对策建议 | 第46-53页 |
·建立和实施积极的引导政策和激励机制 | 第46-49页 |
·健全监督保障机制 | 第46-48页 |
·构建二氧化硫的排污权交易体系 | 第48-49页 |
·采取有效的宏观调控措施 | 第49-50页 |
·优化一次能源消费结构 | 第49-50页 |
·调整电力资源布局 | 第50页 |
·提升企业创新能力,积极推行燃煤脱硫技术 | 第50-53页 |
·燃烧前煤脱硫技术 | 第51页 |
·燃烧中脱硫技术 | 第51-52页 |
·燃烧后烟气脱硫技术 | 第52-53页 |
结论与建议 | 第53-54页 |
结论 | 第53页 |
建议 | 第53-54页 |
致谢 | 第54-5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5-57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| 第57-58页 |
附录A X省各个州市火电二氧化硫排放量(燃料燃烧过程)一览表(部分) | 第58-60页 |
附录B 时间序列单位根检验结果 | 第60-62页 |
附录C 固定效应变截距模型估计值 | 第62-6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