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植物保护论文--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--园艺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--水生菜类病虫害论文

荸荠茎点霉秆枯病病原学及其毒素基本性质研究

摘要第1-10页
Abstract第10-12页
第一章 文献综述第12-24页
 1 荸荠概述第12页
 2 荸荠真菌性病害第12-14页
   ·荸荠秆枯病第12-13页
   ·荸荠枯萎病第13-14页
   ·荸荠小球菌核病第14页
 3 茎点霉属的病原学研究进展第14-21页
   ·茎点霉的分类与鉴定第14-18页
     ·茎点霉属的分类第15-16页
     ·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茎点霉相关研究领域中的应用第16-18页
   ·茎点霉的生物学特性研究第18页
   ·茎点霉属产毒真菌种类第18-21页
     ·甘蓝茎点霉(P. lingam)第18-19页
     ·草茎点霉(P.herbarum)第19页
     ·多变茎点霉(P.exigua)第19-20页
     ·高粱茎点霉(P.sorghina)第20页
     ·向日葵茎点霉(P.macdonaldii)第20-21页
     ·马铃薯坏疽茎点霉(P.foveata)第21页
 4 植物病原真菌毒素的分离与纯化技术第21-24页
   ·毒素的产生条件第21-22页
   ·毒素的分离与纯化第22-24页
     ·萃取抽提第22页
     ·毒素的纯化第22-24页
第二章 荸荠茎点霉秆枯病病原鉴定第24-39页
 1 材料与方法第24-28页
   ·田间调查第24页
   ·病原菌的分离及纯化第24页
   ·致病性测定第24-25页
     ·菌丝块接种第24页
     ·分生孢子悬浮液接种第24-25页
     ·病原菌再分离第25页
   ·病原菌形态学鉴定第25页
     ·病原菌在自然寄主上形态学观察第25页
     ·病原菌在不同培养基上形态学观察第25页
   ·NaOH颜色反应第25页
   ·病原菌rDNA-ITS序列分析第25-28页
     ·菌丝体的培养与收集第26页
     ·基因组DNA提取第26页
     ·PCR反应体系与反应条件第26-27页
     ·序列分析及系统发育树构建第27-28页
   ·数据处理第28页
 2 结果与分析第28-37页
   ·田间调查第28-29页
   ·病原菌分离率第29-30页
   ·致病性测定第30-32页
     ·菌丝块接种第30-31页
     ·分生孢子悬浮液接种第31-32页
   ·病原菌的形态学观察第32-35页
   ·NaOH颜色反应第35页
   ·鉴定依据及结果第35-36页
   ·rDNA-ITS序列分析第36-37页
 3 结论与讨论第37-39页
第三章 荸荠茎点霉秆枯病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第39-47页
 1 材料与方法第39-41页
   ·不同温度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第39页
   ·不同pH值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第39页
   ·不同碳源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影响第39页
   ·不同氮源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影响第39页
   ·菌丝致死温度测定第39-40页
   ·不同杀菌剂的室内毒力测定第40-41页
     ·供试药剂及浓度第40页
     ·室内毒力测定第40-41页
   ·数据分析第41页
 2 结果与分析第41-45页
   ·不同温度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第41页
   ·不同pH值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第41-42页
   ·不同碳源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影响第42页
   ·不同氮源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影响第42-43页
   ·菌丝致死温度测定第43页
   ·不同杀菌剂的室内毒力测定第43-45页
 3 结论与讨论第45-47页
第四章 荸荠茎点霉秆枯病菌的寄主范围及品种抗病性第47-52页
 1 材料与方法第47-48页
   ·供试菌株第47页
   ·病原菌寄主范围测定第47页
   ·不同荸荠品种的室内抗病性测定第47-48页
 2 结果与分析第48-50页
   ·病原菌的寄主范围测定第48-49页
   ·不同荸荠品种的室内抗病性测定第49-50页
 3 结论与讨论第50-52页
第五章 荸荠茎点霉秆枯病菌毒素的基本性质研究第52-58页
 1 材料与方法第52-53页
   ·生测方法第52页
   ·产毒培养基和产毒时间的优化第52页
   ·不同温度对毒素滤液生物活性的影响第52页
   ·蛋白酶对毒素滤液生物活性的影响第52-53页
   ·活性炭对毒素滤液中活性成分的吸附作用第53页
   ·有机溶剂对毒素的萃取效果第53页
   ·数据分析第53页
 2 结果与分析第53-56页
   ·产毒培养基和产毒时间的优化第53-54页
   ·不同温度对毒素滤液生物活性的影响第54页
   ·蛋白酶对毒素滤液生物活性的影响第54-55页
   ·活性炭对毒素滤液中活性成分的吸附作用第55页
   ·有机溶剂对毒素的萃取效果第55-56页
 3 结论与讨论第56-58页
第六章 总结与展望第58-59页
 1 总结第58页
 2 展望第58-59页
参考文献第59-65页
附录 硕士在读期间论文发表情况第65-66页
致谢第66页

论文共6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运用超低温技术脱除梨离体植株潜隐病毒研究
下一篇:灰葡萄孢BC1G08931基因的功能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