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0页 |
第一章 引言 | 第10-20页 |
第一节 研究背景 | 第10页 |
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0-12页 |
一、 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| 第11页 |
二、 有助于创新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理论及实践模式 | 第11页 |
三、 有助于完善农民工工伤保险费率制度 | 第11-12页 |
四、 有助于完善农民工工伤保险补偿制度 | 第12页 |
第三节 研究思路 | 第12页 |
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创新 | 第12-13页 |
一、 文献资料法 | 第12页 |
二、 问卷调查法 | 第12-13页 |
三、 数理统计分析法 | 第13页 |
四、 经验总结法 | 第13页 |
第五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3-20页 |
一、 国内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| 第13-16页 |
二、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6-18页 |
三、 我国工伤保险的现状 | 第18-19页 |
四、 云南省农民工工伤保险基本现状 | 第19-20页 |
第二章 相关基础理论 | 第20-30页 |
第一节 农民工的概念 | 第20页 |
第二节 我国农民工的群体特征 | 第20-22页 |
第三节 工伤 的界定 | 第22页 |
第四节 工伤保险的概念及特点 | 第22-24页 |
一、 工伤保险对象的范围是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劳动者 | 第23-24页 |
二、 工伤保险的责任具有赔偿性 | 第24页 |
三、 工伤保险实行无过错责任原则 | 第24页 |
四、 工伤保险的投保人为用人单位 | 第24页 |
五、 工伤保险的保障范围较广 | 第24页 |
第五节 农民工工伤保险的概念及参加工伤保险的意义 | 第24-26页 |
一、 促进农民工纳入工伤保险体系的经济意义 | 第25页 |
二、 促进农民工纳入工伤保险体系的社会意义 | 第25-26页 |
第六节 农民工工伤保险的发展历程 | 第26-27页 |
第七节 国外工伤模式及带给我们的启示 | 第27-30页 |
一、 瑞典模式 | 第27-28页 |
二、 英国模式 | 第28-30页 |
(一)参保人员较多,覆盖程度较广 | 第29页 |
(二)保险项目相对较多,涉及内容较为全面 | 第29页 |
(三)融资渠道大致相似 | 第29页 |
(四)法律保障 | 第29-30页 |
第三章 云南省农民工工伤保险的影响因素分析 | 第30-45页 |
第一节 描述性分析 | 第30-35页 |
一、 农民工个人基本情况 | 第30-32页 |
二、 行业统计分析 | 第32-33页 |
三、 国家和政府制定的规章制度 | 第33-35页 |
第二节 采用 logistic 模型进行统计分析 | 第35-45页 |
一、 logistic 模型介绍 | 第35-36页 |
二、 统计分析 | 第36-45页 |
(一)数据处理汇总 | 第38-39页 |
(二)因变量分类表,用来显示因变量的取值分类 | 第39页 |
(三)多分类变量中哑变量取值代码对照 | 第39-41页 |
(四)数据拟合全局检验 | 第41页 |
(五)预测情况汇总 | 第41-42页 |
(六)模型结果分析 | 第42-45页 |
第四章 促进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的对策 | 第45-54页 |
第一节 完善云南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的总体思路 | 第45-46页 |
第二节 对策建议 | 第46-54页 |
一、 加强工伤保险宣传、提高农民工法制意识,扩大工伤保险覆盖面,顺应政府安全生产监管体制 | 第46-47页 |
二、 完善农民工工伤保险的法制建设,逐步加强对农民工职业伤害的法律援助 | 第47-49页 |
三、 建立科学的工伤保险费率机制 | 第49-50页 |
四、 加强工伤保险基金管理 | 第50-52页 |
五、 建立行政问责机制 | 第52-5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4-56页 |
附录 A | 第56-58页 |
致谢 | 第58-59页 |
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5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