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1页 |
导论 | 第11-27页 |
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1-14页 |
一、 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现状 | 第11-12页 |
二、 研究社会医疗保险体系中的政府责任的现实意义 | 第12-14页 |
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| 第14-24页 |
一、 国外研究综述 | 第15-20页 |
二、 国内研究综述 | 第20-24页 |
三、 文献研究小结 | 第24页 |
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| 第24-27页 |
一、 研究思路 | 第24-25页 |
二、 研究方法 | 第25-27页 |
第一章 社会医疗保险视角下政府责任内涵及理论基础 | 第27-42页 |
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| 第27-35页 |
一、 公共物品 | 第27-28页 |
二、 制度 | 第28-30页 |
三、 医疗保障 | 第30-31页 |
四、 社会医疗保险 | 第31-32页 |
五、 政府责任 | 第32-35页 |
第二节 社会医疗保险视角下政府履责的理论依据 | 第35-42页 |
一、 正义理论分析 | 第35-37页 |
二、 新公共服务理论分析 | 第37-39页 |
三、 市场失灵的理论分析 | 第39-42页 |
第二章 社会医疗保险事业中政府履责的路径依赖 | 第42-58页 |
第一节 社会医疗保险事业的发展历程 | 第42-48页 |
一、 建国前我国的医疗保险条例规定(1949 年以前) | 第42页 |
二、 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医疗保险事业(1949 年~1978 年) | 第42-45页 |
三、 改革时期我国的医疗保险事业的发展(1979 年至今) | 第45-48页 |
第二节 昆明市社会医疗保险事业发展概况 | 第48-58页 |
一、 昆明市简况 | 第48-49页 |
二、 昆明市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构成 | 第49-51页 |
三、 昆明市社会医疗保险事业发展特点 | 第51-58页 |
第三章 政府责任履行状态模型及评价 | 第58-80页 |
第一节 政府在社会医疗保险事业发展中的责任界定 | 第58-64页 |
一、 制度设计——政府责任之一 | 第58-60页 |
二、 管理监督——政府责任之二 | 第60-62页 |
三、 财政扶助——政府责任之三 | 第62-64页 |
第二节 模糊综合评判法 | 第64-71页 |
一、 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和步骤 | 第64-68页 |
二、 权重的计算方法 | 第68-71页 |
第三节 政府责任履行状况评价模型构建和应用 | 第71-80页 |
一、 对样本及统计资料的说明 | 第71-72页 |
二、 政府在社会医疗保险事业发展中的履责状况评价指标体系 | 第72页 |
三、 评价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| 第72-80页 |
第四章 案例研究——以昆明市参保人满意度研究为指针 | 第80-112页 |
第一节 个案调查研究设计 | 第80-85页 |
一、 研究对象 | 第80页 |
二、 调查研究设计 | 第80-82页 |
三、 开始调查 | 第82-84页 |
四、 满意度标准确定 | 第84-85页 |
第二节 对昆明市社会医疗保险实施情况的调查 | 第85-100页 |
一、 调查问卷情况的统计 | 第85-96页 |
二、 深度访谈 | 第96-100页 |
第三节 政府责任履行的缺欠 | 第100-106页 |
一、 制度设计 | 第100-103页 |
二、 管理监督 | 第103-105页 |
三、 财政扶助 | 第105-106页 |
第四节 政府在社会医疗保险事业发展中履责不足的原因分析 | 第106-112页 |
一、 政府固有观念的影响 | 第106-107页 |
二、 政府行为失当 | 第107-109页 |
三、 社会现实削弱政策功效 | 第109-112页 |
第五章 切实履行政府在社会医疗保险事业中的责任 | 第112-127页 |
第一节 强化政府在社会医疗保险事业发展中的责任意识 | 第112-115页 |
一、 政府在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构建中的政治责任 | 第113页 |
二、 政府在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构建中的社会责任 | 第113-114页 |
三、 政府在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构建中的经济责任 | 第114-115页 |
第二节 全面履行政府责任的思路 | 第115-127页 |
一、 完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设计 | 第115-117页 |
二、 明晰政府管理监督的责任 | 第117-123页 |
三、 强化政府财政扶助的责任 | 第123-127页 |
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| 第127-131页 |
第一节 研究结论 | 第127-129页 |
一、 总概 | 第127页 |
二、 研究发现 | 第127-128页 |
三、 主要结论 | 第128-129页 |
第二节 展望 | 第129页 |
第三节 本文可能存在的创新点、不足及进一步研究设想 | 第129-131页 |
一、 本文可能存在的创新点 | 第129-130页 |
二、 本文不足及进一步研究设想 | 第130-13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31-137页 |
附录 | 第137-144页 |
致谢 | 第144-146页 |
本人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14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