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伤寒论》中英文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与比较
| 中文摘要 | 第1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9页 |
| 1 导论 | 第9-19页 |
| ·课题背景 | 第9-14页 |
| ·教学研究与教育质量、医疗服务的关系 | 第10-11页 |
| ·课堂教学是医学教育的基本教学方法 | 第11-13页 |
| ·《伤寒论》与中医教育、临床实践密切相关 | 第13页 |
| ·《伤寒论》课堂有效教学维度尚未研究 | 第13-14页 |
| ·课题目的和意义 | 第14页 |
| ·理论假设 | 第14-15页 |
| ·课题研究问题 | 第15-16页 |
| ·论文基本结构 | 第16-17页 |
| ·参考文献 | 第17-19页 |
| 2 文献综述 | 第19-69页 |
| ·《伤寒论》教育研究论文报告水平的系统综述 | 第19-35页 |
| ·文献综述背景 | 第19-20页 |
| ·文献来源和检索方法 | 第20-22页 |
| ·文献综述结果 | 第22-29页 |
| ·讨论 | 第29-33页 |
| ·参考文献 | 第33-35页 |
| ·国外医学课堂有效教学研究的综述 | 第35-69页 |
| ·文献综述背景 | 第35页 |
| ·文献来源和检索方法 | 第35-37页 |
| ·文献综述结果 | 第37-61页 |
| ·讨论 | 第61-66页 |
| ·参考文献 | 第66-69页 |
| 3 方法 | 第69-83页 |
| ·研究模式 | 第69-70页 |
| ·有效教学概念范畴 | 第70-72页 |
| ·研究对象 | 第72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72-82页 |
| ·问题1的研究方法 | 第73-76页 |
| ·问题2的研究方法 | 第76-77页 |
| ·问题3的研究方法 | 第77-82页 |
| ·课题流程 | 第82-83页 |
| 4 研究工具的设计与论证 | 第83-115页 |
| ·《伤寒论》有效教学学生评估表 | 第83-109页 |
| ·量表设计背景 | 第83-86页 |
| ·《伤寒论》课堂有效教学行为量表关键概念 | 第86-87页 |
| ·《伤寒论》课堂有效教学行为量表的编制 | 第87-92页 |
| ·量表设计的结果 | 第92-108页 |
| ·结论 | 第108-109页 |
| ·《伤寒论》认知水平测试卷的设计与论证 | 第109-115页 |
| ·背景 | 第109页 |
| ·设计与论证 | 第109-113页 |
| ·测试卷质量的心理测量学评价 | 第113页 |
| ·测试卷设计论证的讨论 | 第113-115页 |
| 5 结果 | 第115-142页 |
| ·研究问题1的结果 | 第115-121页 |
| ·研究问题2的结果 | 第121-135页 |
| ·数据的预处理 | 第121页 |
| ·教学行为与认知水平测试结果的关联 | 第121-125页 |
| ·教学行为条款与教学有效性评价间的关联 | 第125-127页 |
| ·两校有效教学行为比较 | 第127-133页 |
| ·研究问题2结果小结 | 第133-135页 |
| ·研究问题3的结果 | 第135-142页 |
| ·访谈参与者 | 第135页 |
| ·访谈过程情况 | 第135页 |
| ·访谈结果 | 第135-141页 |
| ·研究问题3结果小结 | 第141-142页 |
| 6 讨论 | 第142-151页 |
| ·主要研究结果 | 第142-148页 |
| ·研究问题1的主要结果 | 第142-143页 |
| ·研究问题2的主要结果 | 第143-146页 |
| ·研究问题3的主要结果 | 第146-148页 |
| ·课题的意义和创新性 | 第148页 |
| ·课题主要局限 | 第148-149页 |
| ·初步结论 | 第149-150页 |
| ·未来研究建议 | 第150-151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51-154页 |
| 致谢 | 第154-155页 |
| 简历 | 第155-156页 |
| 附录 | 第156-174页 |
| ·《伤寒论》课堂有效教学行为量表(测试版) | 第157-159页 |
| ·《伤寒论》认知水平测试卷(测试版) | 第159-162页 |
| ·学生焦点组访谈提纲 | 第162-163页 |
| ·《伤寒论》教师访谈提纲 | 第163-164页 |
| ·《伤寒论》课堂有效教学行为量表初稿 | 第164-172页 |
| ·《伤寒论》认知水平测试卷初稿 | 第172-17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