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2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19页 |
·引言 | 第12-13页 |
·国内外交通安全及研究技术现状 | 第13-15页 |
·国内外交通安全现状 | 第13-14页 |
·国内外研究的技术现状 | 第14-15页 |
·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5-16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6-17页 |
·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| 第17-19页 |
·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7-18页 |
·论文技术路线 | 第18-19页 |
第二章 道路交通事故的影响因素分析 | 第19-30页 |
·概述 | 第19页 |
·人的原因 | 第19-24页 |
·机动车驾驶员因素 | 第20-22页 |
·非机动车驾驶员因素 | 第22-23页 |
·行人乘车人因素 | 第23-24页 |
·车辆的原因 | 第24页 |
·环境的原因 | 第24-29页 |
·道路环境的原因 | 第24-26页 |
·自然环境的原因 | 第26-28页 |
·交通环境的原因 | 第28-29页 |
·小结 | 第29-30页 |
第三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道路交通事故成因分析模型 | 第30-48页 |
·数据挖掘技术 | 第30-34页 |
·关联规则的基本概念 | 第30-31页 |
·关联规则的算法 | 第31-34页 |
·道路交通事故属性数据集模型 | 第34-40页 |
·道路交通事故属性数据集模型目标分析 | 第34-35页 |
·道路交通事故属性数据集描述 | 第35-37页 |
·道路交通事故属性数据预处理 | 第37-40页 |
·基于数据挖掘的道路交通事故属性的多维关联规则提取 | 第40-43页 |
·多维Apriori 算法的数据结构 | 第40-41页 |
·多维Apriori 算法的详细描述 | 第41-43页 |
·算法设计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| 第43页 |
·交通事故成因分析与决策支持系统软件实现 | 第43-47页 |
·道路交通事故形态分析子系统软件实现 | 第44-45页 |
·道路交通事故成因分析子系统软件实现 | 第45-47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7-48页 |
第四章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道路交通事故预测模型 | 第48-64页 |
·道路交通事故常用预测方法 | 第48-49页 |
·时间序列预测法 | 第48页 |
·回归分析法 | 第48页 |
·灰色预测 | 第48页 |
·组合预测 | 第48-49页 |
·神经网络法 | 第49页 |
·贝叶斯网络理论 | 第49-57页 |
·概率论及概率推理 | 第50-52页 |
·贝叶斯网络 | 第52-57页 |
·基于贝叶斯网络的道路交通事故预测模型 | 第57-62页 |
·交通事故预测模型的变量及其对应的值域 | 第57页 |
·交通事故预测模型的网络结构 | 第57-61页 |
·利用构建的网络进行事故预测 | 第61-62页 |
·交通事故预测模型软件实现 | 第62-63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3-64页 |
第五章 道路交通事故预防保障体系 | 第64-79页 |
·概述 | 第64页 |
·人的保障体系 | 第64-66页 |
·对驾驶员应采取的措施 | 第64-66页 |
·对行人应采取的措施 | 第66页 |
·对其他交通参与者应采取的措施 | 第66页 |
·车辆保障体系 | 第66-67页 |
·车辆构成 | 第67页 |
·车辆安全技术标准 | 第67页 |
·车辆管理 | 第67页 |
·环境技术保障体系 | 第67-76页 |
·对现有道路沿线设施进行优化创新 | 第68-70页 |
·交叉口交通组织优化 | 第70-71页 |
·接入管理技术的应用 | 第71-73页 |
·交通静化(Traffic Calming)技术的应用 | 第73-76页 |
·交通管理保障体系 | 第76-78页 |
·安全管理政策 | 第76-77页 |
·急救体系(Emergency aid) | 第77页 |
·智能交通系统(ITS)技术应用 | 第77-78页 |
·小结 | 第78-79页 |
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79-81页 |
·本文主要工作与结论 | 第79-80页 |
·本文主要创新点 | 第80页 |
·对未来工作的展望 | 第80-8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1-85页 |
致谢 | 第85-86页 |
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8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