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代安全教育的机理与优化方法及其实践研究
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8页 |
| 目录 | 第8-11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30页 |
| ·引言 | 第11-15页 |
| ·现代安全教育及其研究现状 | 第15-24页 |
| ·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5-22页 |
| ·国外研究现状 | 第22-24页 |
| ·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| 第24-26页 |
| ·选题背景 | 第24-26页 |
| ·研究意义 | 第26页 |
| ·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| 第26-30页 |
| ·研究内容 | 第26-27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27-28页 |
| ·技术路线 | 第28-30页 |
| 第二章 安全教育机制分析及其评价研究 | 第30-52页 |
| ·安全教育相关范畴分析 | 第30-39页 |
| ·安全相对性的理解与分析 | 第30-31页 |
| ·安全教育与安全教育学的比较研究 | 第31-39页 |
| ·安全教育机理的来源及内容分析 | 第39-45页 |
| ·安全教育机理的来源分析 | 第39-42页 |
| ·安全教育的机理分析 | 第42-45页 |
| ·安全教育的依据原则分析 | 第45-46页 |
| ·安全教育构成要素的分析研究 | 第46-50页 |
| ·安全教育的诸要素 | 第46-48页 |
| ·安全教育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| 第48-50页 |
| ·安全教育的功能分析 | 第50-51页 |
| ·安全教育的经济功能 | 第50页 |
| ·安全教育的科学功能 | 第50-51页 |
| ·安全教育的智囊功能 | 第51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1-52页 |
| 第三章 安全教育主客体的关联分析及其优化匹配研究 | 第52-86页 |
| ·研究思路 | 第52-53页 |
| ·主客体因素概念分析 | 第53-60页 |
| ·安全教育的主体 | 第53-55页 |
| ·指导者和受众的主体间性 | 第55页 |
| ·安全教育的客体 | 第55-60页 |
| ·样本选取及数据分析方法研究 | 第60-61页 |
| ·样本设置 | 第60页 |
| ·数据分析方法 | 第60-61页 |
| ·主客体因素的假设研究 | 第61-62页 |
| ·问卷设计 | 第62-66页 |
| ·实例分析 | 第66-72页 |
| ·问卷发放 | 第66页 |
| ·问卷信度分析 | 第66页 |
| ·描述性统计分析 | 第66-69页 |
| ·相关分析 | 第69-72页 |
| ·安全教育主客体的因素控制 | 第72-84页 |
| ·安全教育主体(受众)因素控制 | 第72-75页 |
| ·安全教育主体(指导者)的因素控制 | 第75-82页 |
| ·安全教育客体(教学环境)的因素控制 | 第82-84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84-86页 |
| 第四章 安全教育方法的比较与优化研究 | 第86-104页 |
| ·安全教育的教学方法 | 第86-97页 |
| ·常用的教学方法分类 | 第86-90页 |
| ·安全教育方法的分析与应用 | 第90-96页 |
| ·各项安全教育方法的比较分析 | 第96-97页 |
| ·安全教育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求 | 第97-100页 |
| ·安全教育方法选择的实例分析 | 第100-103页 |
| ·企业安全教育 | 第100-102页 |
| ·安全专业人才的安全教育 | 第102-103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103-104页 |
| 第五章 安全教育方案设计与实施的优化研究 | 第104-128页 |
| ·安全教育方案设计的模式研究 | 第104-107页 |
| ·确定基本要素 | 第105页 |
| ·确定教学环节 | 第105-107页 |
| ·安全教育方案设计的过程分析 | 第107-118页 |
| ·需求分析 | 第107-108页 |
| ·确定教学目标 | 第108-109页 |
| ·分析教学策略 | 第109-111页 |
| ·形成安全教育计划 | 第111-115页 |
| ·评估安全教育培训效果 | 第115-118页 |
| ·实践分析 | 第118-127页 |
| ·培训需求调查分析 | 第118-122页 |
| ·培训的实施 | 第122-124页 |
| ·培训效果评估 | 第124-127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127-128页 |
|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128-130页 |
| ·全文总结 | 第128-129页 |
| ·创新点 | 第129页 |
| ·展望 | 第129-130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30-136页 |
| 致谢 | 第136-137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| 第13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