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学生就业报道的框架分析--以《中国青年报》为例
论文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0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20页 |
·大学生就业报道的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| 第10-12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0-12页 |
·研究目的 | 第12页 |
·大学生就业报道的研究现状 | 第12-15页 |
·对大学生就业报道的问题研究 | 第13页 |
·对大学生就业报道的特点研究 | 第13-14页 |
·对大学生业报道的文本研究 | 第14页 |
·大学生就业报道的改进研究 | 第14-15页 |
·本论文的研究设计 | 第15-20页 |
·大学生概念的界定 | 第15页 |
·样本选择理由 | 第15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5-20页 |
第二章 理论阐释与运用:新闻框架 | 第20-25页 |
·关于框架理论 | 第20-22页 |
·框架理论的定义 | 第20-21页 |
·框架理论的起源问题 | 第21-22页 |
·框架理论的争议 | 第22页 |
·新闻框架理论的诞生 | 第22-23页 |
·新闻框架理论的研究与使用现状 | 第23-24页 |
·本研究所采用的理论框架 | 第24-25页 |
第三章 大学生就业报道的媒介图景 | 第25-31页 |
·大学生就业及相关社会问题现状 | 第25-26页 |
·大学生就业状况以及相关政策简述 | 第26-27页 |
·大学生的就业状况 | 第26页 |
·国家关于大学生就业的政策状况 | 第26-27页 |
·《中国青年报》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报道模式的演变 | 第27-31页 |
·报道数量分析 | 第27-28页 |
·报道内容的分布 | 第28-29页 |
·图片的运用 | 第29-30页 |
·报道体裁的呈现 | 第30-31页 |
·报道版面的呈现 | 第31页 |
第四章 《中国青年报》大学生就业报道的框架分析 | 第31-40页 |
·报道中高频词交叉分析 | 第31-33页 |
·消息来源交叉分析 | 第33-34页 |
·报道地域差异分析 | 第34-35页 |
·报道中出现框架的原因分析 | 第35-40页 |
·宏观原因 | 第35-37页 |
·中观原因 | 第37-39页 |
·微观原因 | 第39-40页 |
第五章: 用好新闻框架这柄“双刃剑” | 第40-45页 |
·新闻框架带来的有利影响 | 第40页 |
·新闻框架带来的消极影响:偏见 | 第40-42页 |
·新闻框架中的“偏见”使国家、政府的形象受损 | 第40-41页 |
·新闻框架中的“偏见”导致媒体自身公信力的受损 | 第41页 |
·新闻框架中的“偏见”导致公众知情权受到损害 | 第41-42页 |
·新闻框架中的“偏见”造成被报道对象的权益受损 | 第42页 |
·新闻框架中的“偏见”滋生新闻腐败 | 第42页 |
·如何规避新闻框架中的不良“偏见” | 第42-45页 |
·新闻立法规范 | 第43页 |
·公众监督 | 第43-44页 |
·转变新闻理念,规范新闻操作 | 第44页 |
·提高传播者个体素质 | 第44-45页 |
结语 | 第45页 |
注释 | 第45-4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6-48页 |
附录 | 第48-88页 |
后记 | 第8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