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畜牧、动物医学、狩猎、蚕、蜂论文--蚕桑论文--蚕的遗传育种与良种繁育论文

外源基因在家蚕中靶向整合及线粒体载体研究

中文摘要第1-8页
英文摘要第8-12页
第一章 文献综述第12-41页
 1.1 动物转基因研究进展第12-20页
  1.1.1 转基因动物技术体系的组成第12页
  1.1.2 转基因动物模型的遗传设计第12-16页
  1.1.3 转基因动物鉴定技术的研究进展第16-17页
  1.1.4 转基因动物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第17-20页
 1.2 基因打靶的原理及研究进展第20-27页
  1.2.1 同源重组发生的分子机理第21-23页
  1.2.2 基因打靶实验设计策略第23-24页
  1.2.3 基因打靶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第24-26页
  1.2.4 基因打靶技术的应用第26-27页
 1.3 家蚕转基因研究进展第27-34页
  1.3.1 家蚕转基因研究的意义第27-28页
  1.3.2 转基因蚕研究中采用的报告基因第28页
  1.3.3 外源基因导入蚕的方法第28-31页
  1.3.4 外源基因向基因组的整合与表达第31-34页
 1.4 丝素重链基因研究背景第34-37页
  1.4.1 丝心蛋白重链基因的结构特征第34-36页
  1.4.2 丝素重链基因的表达调控第36-37页
 1.5 线粒体基础研究进展第37-41页
  1.5.1 线粒体作为新的转基因载体的设想第37页
  1.5.2 线粒体基因组研究进展第37-39页
  1.5.3 蚕类昆虫线粒体基因组研究进展第39-40页
  1.5.4 转线粒体(基因)动物研究进展第40-41页
第二章 引言第41-46页
 2.1 论文立题的原由和基本研究思路第41-43页
  2.1.1 同源重组定点改造家蚕丝素重链基因的重要意义第41-43页
  2.1.2 线粒体作转基因载体的重要意义第43页
 2.2 实验技术路线第43-45页
  2.2.1 构建同源臂的技术路线第43-44页
  2.2.2 外源基因导入、定点整合至丝素重链基因的技术路线第44-45页
  2.2.3 线粒体载体研究的技术路线第45页
 2.3 本论文研究的创新点第45-46页
第三章 同源臂的构建第46-68页
 3.1 材料和方法第48-55页
 3.2 结果与分析第55-61页
  3.2.1 基因组DNA的抽提第55-56页
  3.2.2 基因组DNA双酶切第56页
  3.2.3 酶切片段加接头预扩增第56-57页
  3.2.4 加碱基接头特异引物的扩增第57页
  3.2.5 外套特异引物扩增第57-58页
  3.2.6 内套特异引物扩增第58页
  3.2.7 扩增产物的克隆第58-59页
  3.2.8 两个结晶区片段的测序结果和序列比较第59-61页
  3.2.9 两结晶区片段的克隆鉴定第61页
 3.3 讨论第61-68页
第四章 利用同源重组将GFP导入、整合至靶位点第68-97页
 4.1 材料和方法第69-75页
 4.2 结果与分析第75-87页
  4.2.1 构建同源重组质粒pGFPLR第75-79页
   4.2.1.1 puFbGFP质粒的构建第75-77页
   4.2.1.2 同源序列的获得第77页
   4.2.1.3 同源重组质粒pGFPLR的构建第77-79页
  4.2.2 表达质粒pGFPLR向家蚕中的导入第79-80页
  4.2.3 注射外源基因的GO代各龄蚕PCR检测第80-81页
  4.2.4 Southern杂交检测第81-82页
  4.2.5 同源重组的检测第82-84页
  4.2.6 转基因蚕阳性率统计第84-87页
  4.2.7 Northern杂交检测第87页
  4.2.8 转基因蚕茧丝状况第87页
 4.3 讨论第87-97页
  4.3.1 外源基因导入方法的改进第87-88页
  4.3.2 外源基因在宿主细胞内的滞留与整合第88-89页
  4.3.3 同源重组整合第89-94页
  4.3.4 转基因的表达第94-97页
第五章 线粒体作转基因载体的探索研究第97-106页
 5.1 材料与方法第97-99页
 5.2 结果与分析第99-104页
  5.2.1 外源线粒体的存在检测第99-100页
   5.2.1.1 线粒体检测第99-100页
   5.2.1.2 线粒体DNA检测第100页
  5.2.2 转线粒体对家蚕生长发育的影响第100-104页
 5.3 讨论第104-106页
第六章 小结第106-108页
参考文献第108-120页
致谢第120页

论文共120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家蚕sch系统胚胎期高温致死性的基因表达差异研究
下一篇:中国林业管理体制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