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8页 |
绪论 | 第8-10页 |
第一章 见危不救在我国的现状 | 第10-15页 |
第一节 见危不救的涵义 | 第10-11页 |
一、见危不救和见义不为 | 第10页 |
二、见危不救的概念和范围 | 第10-11页 |
第二节 见危不救在我国的现状 | 第11-15页 |
一、国家公职人员的见危不救 | 第11-12页 |
二、从事特定职业的机构或工作人员的见危不救 | 第12-13页 |
三、生活共同体上的见危不救 | 第13-15页 |
第二章 见危不救行为入罪争议 | 第15-18页 |
第一节 反对见危不救行为入罪的理由 | 第15-16页 |
一、见危不救行为入罪不符合刑法的谦抑性原则 | 第15页 |
二、见危不救行为入罪不符合犯罪的实质 | 第15页 |
三、见危不救行为入罪不仅模糊了法律和道德原本的界限,而且不利于两者自身价值的正常发挥 | 第15页 |
四、见危不救行为入罪不适合中国国情 | 第15-16页 |
第二节 赞成见危不救行为入罪的理由 | 第16-17页 |
一、见危不救行为入罪并不为违反刑法的谦抑性原则 | 第16页 |
二、见危不救行为入罪符合犯罪的实质 | 第16页 |
三、见危不救行为入罪正是对缺失道德的重建 | 第16页 |
四、见危不救犯罪化有深厚的道德基础 | 第16-17页 |
第三节 本文的观点 | 第17-18页 |
第三章 见危不救行为入罪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| 第18-26页 |
第一节 见危不救行为入罪的必要性 | 第18-20页 |
一、道德对见危不救行为的调整已力不从心 | 第18页 |
二、见危不救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| 第18-19页 |
三、司法实践的迫切需要 | 第19-20页 |
第二节 见危不救行为入罪的可行性 | 第20-26页 |
一、见危不救行为入罪的道德基础 | 第20-23页 |
二、见危不救行为入罪的法律基础 | 第23-25页 |
三、见危不救行为入罪的社会基础 | 第25-26页 |
第四章 国内外见危不救立法分析和比较 | 第26-32页 |
第一节 国外见危不救立法规定 | 第26-28页 |
一、国外见危不救立法概述 | 第26-27页 |
二、国外见危不救立法分析 | 第27-28页 |
第二节 我国见危不救立法概述 | 第28-29页 |
一、我国古代见危不救的立法 | 第28-29页 |
二、我国当代见危不救的立法 | 第29页 |
第三节 国内外见危不救立法分析和比较 | 第29-32页 |
一、国内外见危不救立法分析 | 第29-30页 |
二、国内外见危不救立法比较 | 第30-32页 |
第五章 我国增设见危不救罪的构想 | 第32-41页 |
第一节 设立见危不救罪注意的问题 | 第32-33页 |
一、须有急需救助的危险存在 | 第32-33页 |
二、救助的对象必须是处于危险之中无助的受害者 | 第33页 |
三、救助行为对救助人或第三人均没有明显的危害 | 第33页 |
第二节 见危不救罪的犯罪构成 | 第33-36页 |
一、见危不救罪的主体 | 第33-34页 |
二、见危不救罪的客体 | 第34-35页 |
三、见危不救罪的主观方面 | 第35页 |
四、见危不救罪的客观方面 | 第35-36页 |
第三节 见危不救罪的类型及刑罚设置 | 第36-41页 |
一、国家公职人员的见危不救 | 第36-38页 |
二、从事特定职业的机构或人员的见危不救 | 第38-39页 |
三、生活共同体上的见危不救 | 第39-41页 |
结语 | 第41-4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2-44页 |
后记 | 第44-45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4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