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1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18页 |
·选题缘由及意义 | 第11-12页 |
·地理学史上的意义 | 第11页 |
·科学史上的意义 | 第11页 |
·教育史上的意义 | 第11-12页 |
·现实的情 | 第12页 |
·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·地理教育史 | 第12-13页 |
·地理学史 | 第13页 |
·地理学术思想史 | 第13-14页 |
·学科史 | 第14页 |
·研究方案 | 第14-16页 |
·研究目标、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| 第14-15页 |
·拟采取的研究方法(或技术路线、实验方案)及可行性分析 | 第15-16页 |
·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| 第16页 |
·概念的界定 | 第16-18页 |
第2章 历史的舞台 | 第18-31页 |
·晚清地理教育 | 第18-21页 |
·民国地理教育背景 | 第21-24页 |
·民国学制 | 第21-22页 |
·民国地理教育背景 | 第22-24页 |
·西方地理教育 | 第24-31页 |
第3章 民国时期大学中的地理教育机构 | 第31-46页 |
·民国大学地理系简介 | 第31-37页 |
·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系 | 第31-32页 |
·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国文史地部、博物地学部 | 第32-33页 |
·中央大学地理学系 | 第33-34页 |
·清华大学地学系 | 第34-36页 |
·中山大学地理系 | 第36页 |
·燕京大学地理及地质系 | 第36-37页 |
·浙江大学史地系 | 第37页 |
·其他院校设立的地理系 | 第37页 |
·设置时间 | 第37-39页 |
·设置目的 | 第39-40页 |
·数量和分布 | 第40-43页 |
·民国大学地理教育机构的分类和特点 | 第43-44页 |
·分类 | 第43-44页 |
·变迁特点 | 第44页 |
·民国大学地理教育机构对我国地理学发展的作用 | 第44-46页 |
第4章 民国时期大学中的地理教师群体 | 第46-67页 |
·大学地理教师名录及其代表人物 | 第47-56页 |
·大学地理教师的学科特点及其构成特点 | 第56-64页 |
·本土型地理教师 | 第56-57页 |
·留美型地理教师 | 第57-59页 |
·留日型地理教师 | 第59页 |
·留英型地理教师 | 第59-60页 |
·留法型地理教师 | 第60-61页 |
·留德型教师 | 第61-62页 |
·留比利时的地理教师 | 第62-63页 |
·外籍地理教师 | 第63-64页 |
·大学地理教师对我国地理学发展的作用 | 第64-67页 |
第5章 民国时期大学地理系中的学生群体 | 第67-79页 |
·学生人数变迁 | 第67-69页 |
·学生来源 | 第69-73页 |
·学生就业情况 | 第73-77页 |
·留校任教和继续深造 | 第73-75页 |
·中学从教 | 第75页 |
·机关任职 | 第75-77页 |
·学生对近代西方地理学知识的接受和传播 | 第77-79页 |
第6章 民国大学中地理机构的课程设置 | 第79-98页 |
·北京师范大学 | 第79-80页 |
·东南大学 | 第80-81页 |
·中央大学 | 第81-83页 |
·清华大学 | 第83-93页 |
·中山大学 | 第93-95页 |
·课程设置的特点 | 第95-98页 |
第7章 民国大学地理教育的意义 | 第98-102页 |
·地理学史上的意义 | 第98-99页 |
·科学史上的意义 | 第99页 |
·讨论 | 第99-10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2-108页 |
致谢 | 第108-109页 |
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| 第10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