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2页 |
1 引言 | 第12-18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2-13页 |
·社会背景 | 第12页 |
·政策背景 | 第12-13页 |
·理论背景 | 第13页 |
·国外社区工作模式 | 第13-15页 |
·新加坡——官方社区工作模式 | 第13-14页 |
·澳大利亚——分工细化的福利型工作模式 | 第14页 |
·德国——丰富多彩的“邻里之家”工作模式 | 第14页 |
·美国、加拿大——突出社区志愿与参与的工作模式 | 第14-15页 |
·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5-16页 |
·有关研究综述 | 第16页 |
·本文数据来源及说明 | 第16-18页 |
2 相关概念 | 第18-22页 |
·社区 | 第18-20页 |
·社区定义 | 第18-19页 |
·社区的要素 | 第19页 |
·社区的特征 | 第19-20页 |
·人才 | 第20-21页 |
·人才开发 | 第21页 |
·社区人才 | 第21页 |
·社区人才开发 | 第21-22页 |
3 我国社区人才开发的现状 | 第22-26页 |
·社区人才开发的基本情况 | 第22-25页 |
·知识水平和年龄结构 | 第22-23页 |
·社区人才综合素质提高 | 第23-24页 |
·社区人才选择渠道拓宽 | 第24页 |
·社区人才队伍职业化水平提高 | 第24页 |
·社区人才配置和待遇有所改善 | 第24-25页 |
·社区人才开发机制建设 | 第25-26页 |
4 对社区人才的需求 | 第26-33页 |
·总体需求 | 第26页 |
·居民对社区人才的需求——以北京市顺义区为例 | 第26-33页 |
·社区人才的工作重点 | 第26-27页 |
·居民对于社区居委会的知晓程度 | 第27-29页 |
·居民对于社区居委会的信赖度 | 第29-30页 |
·居民的社区参与度 | 第30-33页 |
5 我国社区人才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——以北京市为例 | 第33-42页 |
·社区建设相关法规不健全 | 第33页 |
·缺乏系统的社区工作法规 | 第33页 |
·社区管理体制不规范 | 第33页 |
·社区人才队伍素质和专业水平偏低 | 第33-35页 |
·专业结构不合理 | 第34页 |
·高层次、复合型社区人才不足 | 第34页 |
·地区布局不合理 | 第34-35页 |
·社区人才待遇有待提高 | 第35-36页 |
·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| 第36-38页 |
·办公用房 | 第36页 |
·办公用房面积 | 第36-37页 |
·办公活动经费 | 第37-38页 |
·社区工作职能不规范 | 第38-40页 |
·职能乱而多 | 第38-40页 |
·领导兼职多 | 第40页 |
·高校社区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步履维艰 | 第40-42页 |
6 我国社区人才开发问题的成因分析 | 第42-48页 |
·社区法规不健全 政策不配套 | 第42-43页 |
·社区法律法规建设与社区人才开发工作不适应 | 第42页 |
·社区人才配置机制与人才供求的市场化趋势不相适应 | 第42页 |
·社区人才管理体制与社区承担的重要职责不相适应 | 第42-43页 |
·社区人才开发的理论研究进程与社区的快速发展不适应 | 第43页 |
·旧体制的惯性和社区发展的滞后性 | 第43-44页 |
·社区人才开发受旧有因素影响 | 第43页 |
·新旧体制交替中旧体制的惯性对新兴社区管理的排斥性 | 第43-44页 |
·社区发展水平差异性问题 | 第44-45页 |
·社区人才开发投入与社区发展不同步 | 第44页 |
·地区间社区建设发展不平衡 | 第44-45页 |
·社会对社区工作缺乏正确认识 | 第45页 |
·对社区工作在认识上有偏颇 | 第45页 |
·有些领导对社区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| 第45页 |
·社区人才供求机制不配套 | 第45-46页 |
·社区专业人才开发市场化程度不佳 | 第46页 |
·社区专业学生到社区工作的意愿不强 | 第46页 |
·社区相关专业就业机制没有形成 | 第46页 |
·高校社区工作专业教学缺乏针对性 | 第46-48页 |
·管理组织仍呈传统的等级结构 | 第47页 |
·高校专业设置问题 | 第47页 |
·教学经验、实习基地都不够成熟 | 第47-48页 |
7 社区人才开发的指导思想、原则 | 第48-50页 |
·指导思想 | 第48页 |
·社区人才开发的原则 | 第48-50页 |
8 我国社区人才开发的对策建议 | 第50-60页 |
·准确把握社区人才的特征 | 第50-51页 |
·合理定位社区人才的关键作用 | 第51-52页 |
·服务支撑作用 | 第51页 |
·技术保障作用 | 第51页 |
·基础动力作用 | 第51-52页 |
·建章立制,完善法规,建立健全社区人才开发的体制 | 第52-53页 |
·制定和完善相关法规和政策 | 第52页 |
·明确社区管理工作的法律定性 | 第52页 |
·加快社会工作者制度的实施 | 第52-53页 |
·明确社区工作的主要职能和绩效标准 | 第53页 |
·建立社区人才管理工作机制,拓展社区人才开发空间 | 第53-54页 |
·建立社区人才管理的政策体制 | 第53页 |
·制订社区人才开发规划 | 第53页 |
·建立社区人才开发的财政资助体制 | 第53-54页 |
·理顺关系,落实待遇,强化社区人才开发的物质保障 | 第54-55页 |
·建立有效的社区人才激励机制 | 第54页 |
·实行社区人才分类管理 | 第54-55页 |
·加大培养教育力度,优化社区人才开发资源 | 第55-56页 |
·高校因需施教,为优化社区人才开发提供人才资源支持 | 第55页 |
·建立社区人才在职培训机制 | 第55-56页 |
·统筹规划,建立经常化的岗位培训机制 | 第56页 |
·培育社区人才市场,搭建优化社区人才资源配置的平台 | 第56-57页 |
·在中心城市建立社区人才专业市场 | 第56页 |
·建立健全社区人才供求信息网络 | 第56-57页 |
·发挥专业人才市场的服务功能 | 第57页 |
·加强宏观调控 | 第57页 |
·大力推行人事、劳动代理制度 | 第57页 |
·加大投入,群策群力,优化社区人才成长环境 | 第57-60页 |
·实施社区人才开发工程 | 第57-58页 |
·营造有利于人才发挥作用的政策环境 | 第58页 |
·增加资金投入,营造相对优越的人才成长环境 | 第58页 |
·加强社区人才的调查研究工作,为优化社区人才开发提供理论指导 | 第58-60页 |
9 结论 | 第60-61页 |
致谢 | 第61-6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2-64页 |
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64-65页 |
详细摘要 | 第65-7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