移动γ探伤辐射安全管理对策研究
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9页 |
第1章 引言 | 第9-15页 |
·问题的提出 | 第9页 |
·研究背景和意义 | 第9-10页 |
·管理现状分析 | 第10-14页 |
·我国的管理现状 | 第10-12页 |
·监管制度 | 第10-11页 |
·相关法律、法规和行政规章 | 第11页 |
·相关标准 | 第11-12页 |
·规范性文件 | 第12页 |
·国际上的管理现状 | 第12-14页 |
·国际原子能机构(IAEA) | 第12-13页 |
·部分国外的法规、标准、导则 | 第13-14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4-15页 |
第2章 射线探伤和γ探伤机 | 第15-23页 |
·射线探伤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| 第15-16页 |
·射线探伤的原理与特点 | 第16-17页 |
·射线探伤的原理 | 第16页 |
·射线探伤的特点 | 第16-17页 |
·γ探伤机 | 第17-23页 |
·γ探伤机的类型 | 第17页 |
·移动γ探伤机的组成和结构 | 第17-22页 |
·源组件 | 第18页 |
·源容器 | 第18-19页 |
·驱动机构 | 第19-20页 |
·源导管 | 第20页 |
·附件 | 第20-21页 |
·探伤源 | 第21-22页 |
·γ探伤的特点 | 第22-23页 |
·移动γ探伤机的优点 | 第22页 |
·移动γ探伤机的局限性 | 第22-23页 |
第3章 移动γ探伤机生产厂商调查 | 第23-31页 |
·调查目的 | 第23页 |
·调查方式 | 第23页 |
·调查结果 | 第23-30页 |
·国内使用或代理的探伤机及其使用放射源的情况 | 第23-27页 |
·γ探伤机的固有安全性 | 第27-29页 |
·屏蔽体 | 第27-29页 |
·安全锁 | 第29页 |
·联锁装置 | 第29页 |
·其它安全措施 | 第29页 |
·设计制造阶段的安全规程 | 第29-30页 |
·出厂检验 | 第29-30页 |
·说明书 | 第30页 |
·小结 | 第30-31页 |
第4章 北京市移动γ探伤行业调查 | 第31-45页 |
·移动γ探伤单位的基本情况 | 第31-34页 |
·监测仪器 | 第33页 |
·辐射工作人员 | 第33-34页 |
·运输工具和驾驶员 | 第34页 |
·移动γ探伤单位的生产情况 | 第34-35页 |
·现场监测和调查 | 第35-45页 |
·监测目的 | 第35页 |
·监测的情景设置 | 第35-36页 |
·监测仪器的性能指标和质量保证 | 第36页 |
·裸源实验 | 第36-38页 |
·监测地点 | 第36页 |
·测量设备 | 第36-37页 |
·现场布置 | 第37页 |
·监测结果 | 第37-38页 |
·实地监测 | 第38-43页 |
·现场一 | 第38-40页 |
·现场二 | 第40-43页 |
·监测小结 | 第43-45页 |
第5章 移动γ探伤的辐射安全问题 | 第45-55页 |
·职业人员剂量相对较高 | 第45-47页 |
·世界各国探伤职业人员剂量 | 第45-46页 |
·我国探伤职业人员的剂量情况 | 第46-47页 |
·探伤事故频发 | 第47-50页 |
·原因分析 | 第50-54页 |
·小结 | 第54-55页 |
第6章 对策和建议 | 第55-58页 |
·加强法规标准体系建设 | 第55页 |
·提高行业准入门槛 | 第55-56页 |
·加强监管制度建设 | 第56页 |
·强化日常监督管理 | 第56-57页 |
·建立辐射事故数据库 | 第57页 |
·完善辐射安全监管、事故预警和应急体系 | 第57-5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8-61页 |
致谢 | 第61-62页 |
附录 | 第62-90页 |
个人简历、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9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