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2页 |
引言 | 第12-13页 |
第一章 芳香烃的结构特点与生物降解 | 第13-51页 |
第一节 芳香烃的种类、来源和危害 | 第13-16页 |
1 芳香烃的种类 | 第13-14页 |
2 芳香烃的来源 | 第14页 |
3 芳香烃的危害 | 第14-16页 |
第二节 芳香烃的生物降解途径 | 第16-18页 |
1 芳香烃好氧降解路径 | 第16-17页 |
2 芳香烃厌氧降解路径 | 第17-18页 |
第三节 主要芳香烃的生物代谢途径 | 第18-29页 |
1 苯的降解 | 第18-20页 |
2 萘的生物降解途径 | 第20-22页 |
3 菲的代谢途径 | 第22-29页 |
第四节 芳香烃龙胆酸途径 | 第29-43页 |
1 龙胆酸降解途径的主要方式 | 第29-30页 |
2 经龙胆酸途径降解芳香烃的菌株 | 第30-40页 |
3 降解途径的龙胆酸1,2加双氧酶 | 第40-43页 |
第五节 芳香烃降解途径中调控因子的研究 | 第43-47页 |
1 转录调控因子的种类与功能 | 第43-45页 |
2 芳香烃代谢途径中的转录调控因子 | 第45-47页 |
第六节 芳香烃生物降解途径中影响因子 | 第47-51页 |
1 混合芳烃对微生物降解的影响 | 第47页 |
2 碳源和能源对芳烃生物降解的影响 | 第47-48页 |
3 氧气对生物降解的影响 | 第48-49页 |
4 重金属离子对生物降解的影响 | 第49-51页 |
第二章 蛋白质组学方法在芳香烃生物降解代谢途径研究中的应用 | 第51-69页 |
第一节 蛋白质组与功能蛋白质组学 | 第51-59页 |
1 蛋白质组的研究内容 | 第51-52页 |
2 蛋白质组学的主要研究策略与技术路线 | 第52-53页 |
3 蛋白质组学的主要研究技术 | 第53-59页 |
第二节 蛋白质组学分析方法在芳香烃降解途径研究中的应用 | 第59-69页 |
1 蛋白质组学技术在降解代谢途径研究中的应用 | 第59-61页 |
2 蛋白质组学技术在压力应答研究中的应用 | 第61-69页 |
第三章 高效菲降解菌的分离筛选与特性研究 | 第69-79页 |
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| 第69-71页 |
1 试剂与培养基 | 第69页 |
2 菌株分离和鉴定 | 第69-70页 |
3 菲的降解特性 | 第70页 |
4 底物降解范围 | 第70页 |
5 初始pH值变化的影响 | 第70页 |
6 重金属离子对菌株降解效能的影响 | 第70页 |
7 复合污染物条件下降解菌细胞表面结构观察 | 第70-71页 |
第二节 结果 | 第71-75页 |
1 菌株的分离与鉴定 | 第71页 |
2 菌株降解菲的特性 | 第71-72页 |
3 底物的利用与降解 | 第72-73页 |
4 初始pH值变化的影响 | 第73-74页 |
5 重金属离子对菌株降解效能的影响 | 第74页 |
6 复合污染物条件下降解菌细胞表面结构观察 | 第74-75页 |
第三节 讨论 | 第75-79页 |
第四章 芳香烃降解途径蛋白质组学研究 | 第79-101页 |
第一节 芳香烃生物降解过程蛋白质表达差异研究 | 第79-93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80-88页 |
·菌株、试剂与培养基 | 第80页 |
·细菌生长与诱导 | 第80页 |
·细菌的收获 | 第80-81页 |
·细胞抽提物的制备 | 第81-82页 |
·二维(2D)凝胶电泳 | 第82-87页 |
·蛋白质消化与质谱分析 | 第87-88页 |
·数据分析与数据库检索 | 第88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88-91页 |
·二维电泳结果分析 | 第88页 |
·MALDI-TOF与Q-TOF结果分析 | 第88-91页 |
3 讨论 | 第91-93页 |
第二节 复合污染条件下菲降解途径蛋白质组学研究 | 第93-101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93-95页 |
·菌株、试剂与培养基 | 第93页 |
·细菌生长与诱导 | 第93-94页 |
·细菌的收获 | 第94页 |
·细胞抽提物的制备 | 第94页 |
·二维(2D)凝胶电泳 | 第94页 |
·蛋白质消化与质谱分析 | 第94页 |
·数据分析与数据库检索 | 第94-95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95-96页 |
·二维电泳结果分析 | 第95页 |
·MALDI-TOF与Q-TOF结果分析 | 第95-96页 |
3 讨论 | 第96-101页 |
第五章 芳香烃生物降解途径酶的克隆与研究 | 第101-120页 |
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| 第102-103页 |
1 菌株、试剂与培养基 | 第102页 |
2 双向电泳与质谱分析参照前文方法 | 第102页 |
3 数据分析与数据库检索参照前文方法 | 第102页 |
4 蛋白质点N端测序 | 第102页 |
5 诱导型GDO酶的克隆与测序 | 第102-103页 |
第二节 结果 | 第103-105页 |
1 N端序列测定与MS—BLAST检索结果 | 第103页 |
2 GDOⅡ核酸扩增结果与测序结果 | 第103-105页 |
第三节 分析与比较 | 第105-114页 |
1 GDOⅠ与GDOⅡ酶的序列比较 | 第105-107页 |
2 GDO酶核心区保守序列分析 | 第107-108页 |
3 来源于不同菌株的GDO酶的同源关系分析 | 第108页 |
4 来源于不同菌株的GDO酶二级结构分析 | 第108-114页 |
第四节 讨论 | 第114-120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120-123页 |
博士期间发(待发)表论文 | 第123-124页 |
附录 | 第124-13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30-145页 |
后记 | 第145-146页 |
致谢 | 第14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