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2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2-19页 |
·研究背景和意义 | 第12-15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15-16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6-17页 |
·技术路线 | 第17-18页 |
·创新点 | 第18-19页 |
第2章 相关理论检视 | 第19-33页 |
·对资产证券化的研究 | 第19-24页 |
·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9-23页 |
·国内研究现状 | 第23-24页 |
·对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研究 | 第24-28页 |
·国外研究现状 | 第24-25页 |
·国内研究现状 | 第25-28页 |
·对路径依赖的研究 | 第28-31页 |
·路径依赖的定义研究 | 第28-29页 |
·路径依赖的运行机理研究 | 第29-30页 |
·路径依赖的表现形式 | 第30页 |
·制度变迁具有路径依赖性质的原因 | 第30-31页 |
·我国路径依赖分析方法应用现状 | 第31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31-33页 |
第3章 美国资产证券化路径依赖探析及启示 | 第33-49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33页 |
·美国资产证券化历史回顾 | 第33-36页 |
·1970~1984是资产证券化技术初步兴起和繁荣的时期 | 第33-34页 |
·1985~1991是资产证券化技术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时期 | 第34-35页 |
·资产证券化在美国发展的新态势 | 第35-36页 |
·初始路径的形成 | 第36-37页 |
·初始事件 | 第36页 |
·环境分析 | 第36-37页 |
·美国资产证券化路径依赖启动机制 | 第37-41页 |
·规模效应 | 第38页 |
·学习效应 | 第38-39页 |
·协调效应 | 第39-41页 |
·适应性预期 | 第41页 |
·形成状态 | 第41-42页 |
·美国资产证券化发展的扎根理论分析 | 第42-47页 |
·个案资料的开放性编码 | 第44页 |
·个案资料的主轴编码 | 第44-46页 |
·个案资料的选择性编码 | 第46页 |
·研究结果分析 | 第46-47页 |
·给中国的启示 | 第47-48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8-49页 |
第4章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形成及处理的路径依赖分析 | 第49-77页 |
·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形成及处理的路径依赖分析 | 第49-57页 |
·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形成及处理的初始路径形成 | 第49-50页 |
·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形成及处理的路径依赖表现 | 第50-55页 |
·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形成及处理路径依赖存在原因 | 第55-57页 |
·不良资产证券化是路径依赖的结果 | 第57-62页 |
·国有商业银行与资产管理公司 | 第58-59页 |
·政府 | 第59-61页 |
·中介机构 | 第61页 |
·投资者 | 第61-62页 |
·我国实践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环境分析 | 第62-72页 |
·不良资产证券化对环境的要求 | 第62-65页 |
·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环境判断 | 第65-72页 |
·可能的不良路径依赖形成 | 第72-76页 |
·不良路径依赖描述 | 第72-74页 |
·不良路径依赖的影响 | 第74-76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76-77页 |
第5章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制度良性路径依赖选择 | 第77-84页 |
·初始事件的选择 | 第77-79页 |
·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实施要点 | 第79-82页 |
·完善监管环境,确保监管机构依法尽责 | 第79-81页 |
·严格把关证券化的不良资产 | 第81页 |
·政府应作为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风险的最后承担者 | 第81-82页 |
·不良资产证券化应在全球范围内寻找需求主体 | 第82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82-84页 |
结论 | 第84-8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6-91页 |
附录 | 第91-107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107-108页 |
致谢 | 第10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