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交通运输论文--公路运输论文--交通工程与公路运输技术管理论文--交通工程与交通管理论文--线路交通安全设施论文

信号控制交叉口周期时长对饱和流量的影响研究

摘要第1-7页
ABSTRACT第7-9页
目录第9-13页
第1章 绪论第13-19页
   ·研究意义第13-14页
   ·国内、外研究现状第14-16页
     ·国外研究现状第14-15页
     ·国内研究现状第15-16页
   ·论文的结构安排和技术路线第16-19页
     ·论文的结构安排第16-18页
       ·信号控制交叉口的基本问题第16页
       ·饱和流量和通行能力的相关研究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·无展宽车道条件下绿灯时长对饱和流量的影响第17页
       ·有展宽车道条件下绿灯时长对饱和流量的影响第17-18页
     ·技术路线第18-19页
第2章 信号控制交叉口的基本问题第19-27页
   ·交叉口信号控制的概念第19-20页
   ·交通信号控制的类型第20页
   ·交叉口定时信号配时第20-22页
   ·交通信号控制的基本参数第22-27页
     ·相序相位第22-23页
     ·绿灯间隔时间第23-24页
     ·周期长度第24-25页
     ·绿信比第25页
     ·绿灯时长第25-27页
第3章 饱和流量和通行能力的相关研究第27-36页
   ·饱和流量的概念第27页
   ·饱和流量的测定方法第27-30页
     ·分时段的测量方法第28页
     ·累计曲线法第28-29页
     ·车头时距法第29-30页
   ·当量小车换算第30-31页
   ·通行能力的概念第31页
   ·目前采用的通行能力的计算方法第31-36页
     ·美国HCM(Highway Capacity Manual)方法第31-33页
     ·冲突点法第33-34页
     ·停车线法第34-36页
第4章 无展宽车道条件下绿灯时长对饱和流量的影响第36-65页
   ·信控交叉口直行车道的交通运行特性第36页
   ·无展宽车道的进口道的交通调研第36-43页
     ·调研地点和时间第37页
     ·调研内容第37-40页
       ·预调研第38页
       ·录像采集第38页
       ·数据采集第38-40页
     ·数据处理第40-42页
       ·理论基础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·数据处理第41页
       ·数据处理结果第41-42页
     ·数据分析第42-43页
   ·运用仿真手段进行研究第43-60页
     ·交通微观仿真软件VISSIM简介第43页
     ·仿真模型的校验第43-51页
       ·何谓模型校验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·微观仿真模型校验必要性第44页
       ·微观仿真模型校验一般流程框架第44-46页
       ·校正所需的交通数据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·校准参数及取值范围的确定第47-49页
       ·仿真次数的确定第49页
       ·试验方法第49-51页
     ·交通网络的建立第51-53页
       ·交通网络建立的基本概念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·交通构成第52页
       ·输入交通流量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·信号控制交叉口的信号设置第53页
     ·仿真评价的设置第53-57页
       ·数据采集点(Date Collection)第53-55页
       ·特殊评价(车流消散率的评价)第55-57页
     ·仿真和测试运行第57-58页
     ·仿真数据统计结果第58-60页
   ·结论第60-65页
第5章 有展宽车道条件下绿灯时长对饱和流量的影响第65-84页
   ·信号控制交叉口进口道的扩展第65-69页
     ·进口道展宽的方法(针对左转车道)第65-66页
       ·无中央分隔带第65页
       ·窄中央分隔带第65-66页
       ·宽中央分隔带第66页
     ·展宽车道长度第66-69页
       ·展宽渐变段l_d第67-68页
       ·展宽段长度l_s第68-69页
   ·有展宽车道进口道的交通调研第69-72页
     ·调研地点和时间第69-70页
     ·调研的内容和方法第70页
     ·数据结果第70-72页
   ·展宽车道为直行车道的仿真研究第72-84页
     ·仿真模型的设置第72-74页
       ·仿真的基本设置第72页
       ·行驶路径决策设置第72-74页
     ·仿真运行结果第74-84页
       ·不同周期的仿真研究第74-82页
       ·结论第82-84页
第6章 结论与展望第84-86页
   ·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第84-85页
   ·论文的创新点第85页
   ·论文的不足与展望第85-86页
致谢第86-87页
参考文献第87-90页
个人简历 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90页

论文共90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盐胁迫下不同盐敏感型番茄蛋白质组分析
下一篇:我国行业协会的绩效管理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