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学翻译的“归化”和“异化”
| 提要 | 第1-5页 |
| 绪论 | 第5-7页 |
| 第一章 文学翻译 | 第7-14页 |
| 第一节 文学翻译的界定 | 第7-8页 |
| 1. 文学翻译的定义 | 第7页 |
| 2. 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 | 第7-8页 |
| 第二节 文学翻译的特性 | 第8-12页 |
| 1. 艺术性 | 第8-9页 |
| 2. 整体性 | 第9页 |
| 3. 翻译主体的特定性 | 第9-10页 |
| 4. 社会文化特性 | 第10-11页 |
| 5. 妥协性 | 第11页 |
| 6. 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| 第11-12页 |
| 第三节 文学翻译的目的 | 第12-14页 |
| 1. 丰富译入语 | 第12页 |
| 2. 沟通交流 | 第12-13页 |
| 3. 实现社会效益 | 第13页 |
| 4. 繁荣文化和启发创造 | 第13-14页 |
| 第二章 文学译者的特性 | 第14-30页 |
| 第一节 文学译者的素质 | 第14-16页 |
| 1. 高度的责任感 | 第14-15页 |
| 2. 知识结构和翻译技能 | 第15-16页 |
| 3. 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| 第16页 |
| 第二节 文学译者的文化取向 | 第16-17页 |
| 第三节 文学译者的“三意识” | 第17-22页 |
| 1. 作者意识 | 第17-19页 |
| 2. 读者意识 | 第19-21页 |
| 3. 研究者意识 | 第21-22页 |
| 第四节 影响文学译者的因素 | 第22-25页 |
| 1. 客观因素 | 第23页 |
| 2. 主观因素 | 第23-25页 |
| 第五节 文学译者可能的失误 | 第25-27页 |
| 1. 策略性失误 | 第25-26页 |
| 2. 权宜性失误 | 第26页 |
| 3. 无意性失误 | 第26页 |
| 4. 关照性失误 | 第26-27页 |
| 第六节 文学译者的现实困难 | 第27-30页 |
| 1. 语言本身的束缚 | 第27页 |
| 2. 陌生的专业领域 | 第27-28页 |
| 3. 文化缺损 | 第28-30页 |
| 第三章 译者的翻译策略 | 第30-44页 |
| 第一节 中西方对“归化”和“异化”的研究 | 第31-32页 |
| 1. 西方研究“归化”和“异化”理论的代表人物 | 第31页 |
| 2. 中国对“归化”和“异化”的研究 | 第31-32页 |
| 第二节 “归化”和“异化”的对立 | 第32-33页 |
| 第三节 “归化”和“异化”的统一 | 第33-36页 |
| 第四节 “归化”、“异化”策略与读者的关系 | 第36-44页 |
| 1. 读者的类型 | 第36-37页 |
| 2. “归化”策略对普通读者的影响 | 第37-39页 |
| 3. “异化”策略对普通读者的影响 | 第39-44页 |
| 结论 | 第44-4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6-47页 |
| 中文详细摘要 | 第47-54页 |
| 外文摘要 | 第54-6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