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南省烟草的生态适宜性评价及种植区划研究
| 摘要 | 第1-10页 |
| 1 引言 | 第10-18页 |
| ·研究背景和意义 | 第10-13页 |
| ·课题来源 | 第10-11页 |
| ·研究意义 | 第11-13页 |
| ·烟草行业持续、稳定、协调发展的需要 | 第11-12页 |
| ·旧的区划结果不能适应当前需要 | 第12页 |
| ·科技进步为开展新区划奠定了基础 | 第12-13页 |
| ·土地评价的发展 | 第13-15页 |
| ·国内发展状况 | 第13-14页 |
| ·国外发展状况 | 第14-15页 |
| ·烟草种植区划研究 | 第15-18页 |
| ·国外研究进展 | 第15页 |
| ·国内研究进展 | 第15-18页 |
| ·全国烟草区划 | 第15-16页 |
| ·河南烟草区划 | 第16-18页 |
| 2 生态适宜性评价的基本理论 | 第18-24页 |
| ·生态适宜性评价基础理论 | 第18-20页 |
| ·区位论 | 第18-19页 |
| ·系统工程理论 | 第19页 |
| ·生态平衡理论 | 第19页 |
| ·可持续发展理论 | 第19-20页 |
| ·生态适宜性评价方法 | 第20-22页 |
| ·平行对比分析法 | 第20页 |
| ·相似分析法 | 第20页 |
| ·聚类分析方法 | 第20-21页 |
| ·逐层分析法 | 第21页 |
| ·回归分析 | 第21页 |
| ·系统分析 | 第21-22页 |
| ·适宜性评价研究动向 | 第22-24页 |
| ·适宜性评价新的应用领域 | 第22页 |
| ·新技术在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 | 第22-24页 |
| ·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| 第22-23页 |
| ·专家系统 | 第23-24页 |
| ·适宜性评价模型研究 | 第24页 |
| 3 生态资源普查与样品采集分析 | 第24-35页 |
| ·研究区概况 | 第24-25页 |
| ·土壤样品采集与分析 | 第25-28页 |
| ·采样点布设 | 第25页 |
| ·采样时间 | 第25页 |
| ·采样方法 | 第25-26页 |
| ·样品处理 | 第26页 |
| ·样品分析 | 第26-28页 |
| ·土壤质量及地表形态描述 | 第28页 |
| ·土壤内在质量野外描述 | 第28页 |
| ·地表形态野外描述 | 第28页 |
| ·烟叶样品采集与分析 | 第28-35页 |
| ·样品采集方法 | 第28页 |
| ·化学成分分析 | 第28-30页 |
| ·外观品质鉴定 | 第30-32页 |
| ·物理指标分析 | 第32-34页 |
| ·感官指标评价 | 第34-35页 |
| 4 评价指标的选取 | 第35-41页 |
| ·烟草生长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| 第35-39页 |
| ·气候对烟草的影响 | 第35-36页 |
| ·温度 | 第35-36页 |
| ·水分 | 第36页 |
| ·光照 | 第36页 |
| ·地形对烟草的影响 | 第36-37页 |
| ·地貌类型 | 第36-37页 |
| ·海拔 | 第37页 |
| ·坡度 | 第37页 |
| ·土壤对烟草的影响 | 第37-39页 |
| ·土壤质地 | 第37-38页 |
| ·有效土层厚度 | 第38页 |
| ·土壤pH | 第38-39页 |
| ·土壤有机质 | 第39页 |
| ·土壤氯含量 | 第39页 |
| ·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| 第39-40页 |
| ·显著性原则 | 第39页 |
| ·稳定性原则 | 第39页 |
| ·主导性原则 | 第39-40页 |
| ·区域差异性原则 | 第40页 |
| ·可操作性原则 | 第40页 |
| ·评价指标的确定 | 第40-41页 |
| 5 基于GIS的烟草生态适宜性评价 | 第41-57页 |
| ·技术路线 | 第41页 |
| ·研究数据源 | 第41-43页 |
| ·评价单元的划分 | 第43-44页 |
| ·隶属函数的构建 | 第44-46页 |
| ·精确数学与模糊数学 | 第44页 |
| ·评价指标隶属函数的构建 | 第44-46页 |
| ·指标权重的确定 | 第46-51页 |
| ·建立层次结构 | 第46-47页 |
| ·构造判断矩阵 | 第47-48页 |
| ·层次单排序和一致性检验 | 第48-51页 |
| ·层次总排序和一致性检验 | 第51页 |
| ·模糊综合评价 | 第51-57页 |
| ·生态适宜性级别的划分 | 第51-53页 |
| ·生态适宜性级别的汇总 | 第53-56页 |
| ·生态适宜性级别图的编制 | 第56-57页 |
| 6 烟草种植区划及分区描述 | 第57-60页 |
| ·豫西褐土区 | 第58-59页 |
| ·豫西南黄褐土区 | 第59页 |
| ·豫南黄棕壤、黄褐土区 | 第59页 |
| ·豫中淋溶褐土区 | 第59页 |
| ·豫东潮土区 | 第59-60页 |
| ·豫北潮土、褐土区 | 第60页 |
| 7 结论与讨论 | 第60-63页 |
| ·结论 | 第60-61页 |
| ·讨论 | 第61-63页 |
| ·成果的创新性 | 第61页 |
| ·成果的相对性 | 第61页 |
| ·成果的动态性 | 第61-63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3-66页 |
| 英文摘要 | 第66-6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