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9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5页 |
·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9-11页 |
·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1页 |
·路面破损图像预处理技术 | 第11页 |
·路面图像的深度图像重建技术 | 第11页 |
·课题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 | 第11-12页 |
·路面破损图像预处理技术 | 第11-12页 |
·路面深度图像重建技术 | 第12页 |
·课题来源与选题依据 | 第12-13页 |
·论文技术路线 | 第13-15页 |
第二章 文献综述 | 第15-25页 |
·路面破损图像识别 | 第15-21页 |
·路面破损图像采集 | 第15-16页 |
·路面破损图像预处理 | 第16-19页 |
·路面破损图像后处理 | 第19-20页 |
·目前路面破损图像识别技术研究存在的不足 | 第20-21页 |
·其它类路面病害数据检测方法 | 第21页 |
·双目立体视觉识别技术 | 第21-25页 |
·双目立体视觉的应用研究 | 第22页 |
·普通数码相机摄影测量精度问题研究 | 第22页 |
·图像分割与目标提取研究 | 第22-23页 |
·直接线性变换和相机标定研究 | 第23页 |
·影像匹配研究 | 第23-24页 |
·核线相关技术研究 | 第24-25页 |
第三章 基于普通数码相机的路面图像摄影测量原理与处理方法研究 | 第25-56页 |
·普通数码相机双目立体视觉识别 | 第25-42页 |
·摄影测量坐标体系 | 第25页 |
·影像的内外方位元素 | 第25-26页 |
·微孔成像模型与共线条件方程 | 第26页 |
·像点平面坐标与物方空间坐标直接线性变换 | 第26-41页 |
·影像匹配与核线相关 | 第41页 |
·同名像点对应物点空间三维坐标解算 | 第41-42页 |
·路面图像中人工标志目标点的提取 | 第42-46页 |
·人工标志的设置 | 第42页 |
·人工标志像点坐标的自动提取与识别 | 第42-46页 |
·三维控制场的建立与控制点坐标计算 | 第46-48页 |
·普通数码相机标定实例 | 第48-55页 |
·三维控制场的布设与人工控制点三维坐标 | 第48-49页 |
·人工控制点像点坐标提取 | 第49-53页 |
·普通数码相机内外方位元素标定 | 第53-54页 |
·目标点空间三维坐标计算 | 第54-55页 |
本章主要结论 | 第55-56页 |
第四章基于双目识别技术的被动式路面车辙深度检测方法研究 | 第56-68页 |
·被动式路面车辙深度检测实现的前提条件 | 第56页 |
·人工附加像点的产生方法 | 第56-58页 |
·全局人工像点分割 | 第58-61页 |
·局部区域人工像点分割 | 第61-63页 |
·被动式车辙深度检测 | 第63-67页 |
·路面车辙立体像对的获取 | 第63-64页 |
·人工标志像点坐标的提取 | 第64-65页 |
·普通数码相机方位元素的标定 | 第65-66页 |
·人工标志点空间三维坐标计算 | 第66页 |
·车辙深度量测 | 第66-67页 |
本章主要结论 | 第67-68页 |
第五章基于双目识别技术的主动式路面车辙深度检测 | 第68-86页 |
·影像匹配的一般性方法 | 第68-71页 |
·基于影像灰度的影像匹配算法 | 第68-71页 |
·基于影像特征的影像匹配算法 | 第71页 |
·最小二乘影像匹配算法 | 第71页 |
·一维影像相关与核线相关影像匹配 | 第71-72页 |
·同名核线确定方法 | 第72-79页 |
·同名核线确定基本条件 | 第72页 |
·同名核线几何关系 | 第72-73页 |
·坐标的左影像像空间坐标系转换 | 第73-74页 |
·左右影像同名核线方程 | 第74-79页 |
·核线相关影像匹配算法 | 第79页 |
·基于双目识别技术的主动式路面车辙深度检测实例 | 第79-85页 |
·普通数码相机标定 | 第79-80页 |
·左右影像同名核线方程的计算 | 第80-81页 |
·左右影像同名像点匹配 | 第81-84页 |
·空间三维坐标计算 | 第84-85页 |
本章主要结论 | 第85-86页 |
第六章 基于双目视觉技术的车道宽度测量方法研究 | 第86-97页 |
·公路车道宽度测量的基本原理 | 第86-87页 |
·数码相机标定 | 第86页 |
·车道宽度测量立体相对采集 | 第86-87页 |
·车道标线轮廓线提取 | 第87页 |
·车道宽度的数字摄影测量 | 第87页 |
·公路车道宽度测量的基本假设 | 第87-88页 |
·全实线型公路路面标线 | 第87-88页 |
·全虚线型公路路面标线 | 第88页 |
·全虚线型公路路面标线车道宽度量测 | 第88-92页 |
·路面标线立体像对的获取 | 第88-89页 |
·普通数码相机内外参数的标定 | 第89-91页 |
·标线轮廓点空间三维坐标的计算 | 第91-92页 |
·车道宽度量测 | 第92页 |
·实线(部分实线)型公路路面标线下车道宽度量测 | 第92-95页 |
·普通数码相机标定 | 第93页 |
·立体像对中目标点的提取 | 第93-95页 |
·目标像点空间三维坐标计算 | 第95页 |
·计算精度检验 | 第95-96页 |
本章主要结论 | 第96-97页 |
第七章 路面破损灰度图像滤波算法研究 | 第97-113页 |
·路面破损图像处理的一般思路 | 第97-98页 |
·路面破损灰度图像噪声 | 第98-99页 |
·路面破损图像噪声的噪声源划分 | 第98-99页 |
·路面破损图像噪声类型划分 | 第99页 |
·路面破损图像灰度分布特征 | 第99-102页 |
·路面破损图像子块灰度值分布特征分析 | 第100-102页 |
·路面破损图像像素灰度值分布特征分析 | 第102页 |
·路面破损图像像素类型划分 | 第102-104页 |
·路面图像滤波算法 | 第104-110页 |
·邻域平均法 | 第104-105页 |
·中值滤波法 | 第105页 |
·路面破损图像脉冲噪声自适应中值滤波算法 | 第105-109页 |
·路面破损图像高斯噪声自适应加权均值滤波 | 第109-110页 |
·路面破损图像滤波效果计算机仿真分析 | 第110-112页 |
本章主要结论 | 第112-113页 |
第八章 路面破损图像分割算法研究 | 第113-134页 |
·路面破损图像的灰度值分布特征 | 第113-116页 |
·全局阈值与动态阈值相结合的路面破损图像最大类间方差分割 | 第116-122页 |
·全局最大类间方差阈值法与动态最大类间方差阈值法 | 第116-118页 |
·全局阈值与动态阈值相结合路面破损图像分割基本原理 | 第118-119页 |
·路面破损图像的全局阈值与动态阈值最小类间方差分割 | 第119-122页 |
·基于直方图阈值分割的路面破损图像的阈值插值算法 | 第122-129页 |
·路面破损图像的直方图阈值分割 | 第123页 |
·路面破损图像直方图阈值迭代插值图像分割算法基本原理 | 第123-124页 |
·路面破损图像直方图阈值分割的阈值迭代 | 第124-125页 |
·路面破损图像直方图阈值分割的阈值插值 | 第125-127页 |
·基于直方图阈值分割的路面破损图像阈值插值分割 | 第127-128页 |
·不同类型路面破损图像分割效果 | 第128-129页 |
·两种路面破损图像分割算法的比较 | 第129-131页 |
·路面破损图像滤波效果对比 | 第131-133页 |
本章主要结论 | 第133-134页 |
第九章 主要研究结论与展望 | 第134-136页 |
·论文主要研究成果 | 第134-135页 |
·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 | 第135-136页 |
致谢 | 第136-13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37-141页 |
作者简介 | 第14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