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DoS攻击及其追踪方案的研究
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6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6-11页 |
| ·研究背景和意义 | 第6-8页 |
| ·DDOS 攻击及对策的研究现状 | 第8-9页 |
| ·本文主要工作 | 第9页 |
| ·论文的组织结构 | 第9-11页 |
| 第二章 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及对策研究 | 第11-25页 |
| ·DDOS 攻击原理 | 第11-13页 |
| ·DDOS 攻击分类 | 第13-17页 |
| ·攻击工具的分析 | 第17-19页 |
| ·DDOS 的对策研究 | 第19-24页 |
| ·小结 | 第24-25页 |
| 第三章 包标记方法的研究 | 第25-38页 |
| ·基本包标记方法(PPM) | 第25-28页 |
| ·高级包标记法和带认证的包标记法 | 第28-29页 |
| ·带认证的包标记 | 第29-30页 |
| ·自适应概率包标记算法 | 第30-32页 |
| ·概率包标记算法的安全性分析 | 第32-34页 |
| ·自适应概率包标记的改进 | 第34-37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37-38页 |
| 第四章 非强制性包标记方法 | 第38-49页 |
| ·非强制性包标记方法 | 第38-44页 |
| ·选择高级包标记II 作为算法基础的原因 | 第44-45页 |
| ·包标记算法的性能比较 | 第45-48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48-49页 |
| 第五章 反弹非强制包标记方法 | 第49-58页 |
| ·反弹服务器攻击(DRDOS)及其特点 | 第49-52页 |
| ·概率包标记方法的局限性 | 第52-53页 |
| ·反弹非强制包标记方法 | 第53-57页 |
| ·小结 | 第57-58页 |
| 第六章 结束语 | 第58-59页 |
| 致谢 | 第59-60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0-64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6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