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时期大学生就业公平问题研究
中文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8-11页 |
·选题意义 | 第8-9页 |
·研究对象 | 第9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9-10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0-11页 |
第二章 就业公平理论概述 | 第11-20页 |
·就业公平的界定 | 第11-15页 |
·公平、就业和就业公平的含义 | 第11-12页 |
·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| 第12-15页 |
·就业公平的特征 | 第15-16页 |
·就业公平的理论基础 | 第16-18页 |
·马克思主义公平理论 | 第16页 |
·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 | 第16-17页 |
·社会和谐发展理论 | 第17-18页 |
·就业公平的重大意义 | 第18-20页 |
第三章 新时期大学生就业存在的不公平现象 | 第20-26页 |
·政府职责履行不到位 | 第20-21页 |
·决策权过于集中,计划行为痕迹明显 | 第20-21页 |
·高校办学自主权的缺失 | 第21页 |
·社会存在的就业不公平现象 | 第21-23页 |
·名校晕轮效应挤压普通院校学生生存空间 | 第21-22页 |
·女大学生饱受就业排挤 | 第22页 |
·用人单位重学历轻能力 | 第22-23页 |
·高校对就业指导工作的认识滞后 | 第23-24页 |
·就业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认识滞后于就业制度的改革 | 第23页 |
·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时间错位滞后 | 第23-24页 |
·大学生自身定位不足 | 第24-26页 |
·大学生缺乏自主规划职业生涯的意识 | 第24页 |
·自我认知不足 | 第24-25页 |
·职业目标理想化倾向严重 | 第25页 |
·抗挫折压力准备不足 | 第25-26页 |
第四章 产生就业不公平的原因 | 第26-32页 |
·政府:政府职责不到位 | 第26-28页 |
·行政化管理模式明显,政策保障乏力 | 第26-27页 |
·法律制度保障缺失 | 第27页 |
·高校自身迷失 | 第27-28页 |
·社会:就业环境复杂 | 第28-30页 |
·就业歧视严重 | 第28-29页 |
·家庭背景和社会腐败制约就业公平 | 第29-30页 |
·高校:就业指导工作思想认识偏差 | 第30页 |
·学生:就业意识偏差 | 第30-32页 |
·职业价值取向滞后 | 第30-31页 |
·对就业制度变化接受难度大 | 第31页 |
·个人功利主义、实惠性的滋生 | 第31-32页 |
第五章 解决大学生就业不公平问题的对策 | 第32-44页 |
·政府对策:健全制度,保障就业公平 | 第32-34页 |
·高等教育去行政化,营造公平就业氛围 | 第32-33页 |
·建立健全就业法律保障体系 | 第33-34页 |
·社会对策:完善监督机制,创造公平环境 | 第34-36页 |
·加强监督力度,确保就业公平 | 第34-35页 |
·明确用人理念,创造良好就业环境 | 第35-36页 |
·学校对策:立体式教育,分阶段指导学生就业 | 第36-40页 |
·全方位立体教育,增强学生就业公平意识 | 第36-38页 |
·分阶段教育指导,提升公平就业能力 | 第38-40页 |
·大学生:制定就业规划,提升自身就业能力 | 第40-44页 |
·职业生涯规划:实现顺利就业的前提条件 | 第40-41页 |
·社会适应能力:提升就业能力的基础 | 第41-42页 |
·确立良好态度:提升就业能力的必备条件 | 第42-43页 |
·提升自身实力:顺利实现就业的关键 | 第43-44页 |
第六章 结论 | 第44-4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5-49页 |
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说明 | 第49-50页 |
致谢 | 第5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