论文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论文目录 | 第7-10页 |
绪论 概念和问题 | 第10-14页 |
一、反思的定义 | 第10-11页 |
二、教师反思的定义 | 第11页 |
三、教师反思能力中的问题表征 | 第11-14页 |
第一章 教师反思与新课程中的教师专业发展 | 第14-23页 |
第一节 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教师反思 | 第14-16页 |
一、教师专业发展的定义 | 第14页 |
二、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教师反思 | 第14-16页 |
(一) 全球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与教师反思 | 第14-15页 |
(二) 教师专业发展的障碍与教师反思 | 第15-16页 |
第二节 新课程要求教师反思 | 第16-21页 |
一、语文新课标要求教师反思 | 第17-18页 |
二、我国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反思 | 第18-19页 |
三、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需要教师反思 | 第19-20页 |
四、教师反思自己失误的必要性 | 第20-21页 |
第三节 教师反思的主要途径 | 第21-23页 |
一、说课 | 第21页 |
二、评课 | 第21页 |
三、教师札记 | 第21页 |
四、校本教研 | 第21-23页 |
第二章 反思实践之一:说课 | 第23-31页 |
第一节 说课的反思功能 | 第23-28页 |
一、说课中具体各环节的反思指向 | 第24-26页 |
二、语文说课的反思功能 | 第26-28页 |
第二节 说课中存在的不利于教师反思的问题 | 第28-29页 |
一、说课理论与说课实际设计相脱离,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相脱离,达不到说课反思的目的 | 第28页 |
二、为了说课而说课,没有很好地发挥说课这种反思途径的作用 | 第28页 |
三、课前说课与课后说课混淆不清,影响了反思的效果 | 第28-29页 |
四、把“说课”说成“缩课”,失去了反思的意义 | 第29页 |
五、说课活动表面化、形式化、庸俗化,达不到反思的目的 | 第29页 |
第三节 说课的反思策略 | 第29-31页 |
一、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,指导说课实践 | 第29页 |
二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,紧跟时代步伐 | 第29-30页 |
三、倾听专家、同行不同思想发出的声音 | 第30页 |
四、说课与讲课相结合,用教学实践效果反思说课的教理 | 第30-31页 |
第三章 反思实践之二:评课 | 第31-38页 |
第一节 评课的反思功能 | 第31-33页 |
一、评课能审视教师教育教学观念 | 第31-32页 |
二、评课反映教师的基本功和素养 | 第32页 |
三、评课反映教师评价学生的理念和能力 | 第32-33页 |
四、评课可以考察教师的教学机智 | 第33页 |
五、评课有利于形成个性化语文教学 | 第33页 |
六、评课有利于语文教师开展科研活动 | 第33页 |
第二节 评课中存在的不利于教师反思的问题 | 第33-35页 |
一、不能及时评课 | 第33-34页 |
二、不会评课 | 第34页 |
三、评课后不能反馈自己反思的效果 | 第34-35页 |
第三节 评课的反思策略 | 第35-38页 |
一、及时评课,进行反思 | 第35页 |
二、采用多样化评课形式,培养教师的反思能力 | 第35-36页 |
三、制定合理的评课标准 | 第36-38页 |
第四章 反思实践之三:教师札记 | 第38-43页 |
第一节 教师札记的反思功能 | 第38-40页 |
一、教师札记的反思功能 | 第38-39页 |
(一) 教师札记有利于观照自我教学行为、提高教学品质 | 第38-39页 |
(二) 教师札记有利于经验的实践化、理论自我检视的研究 | 第39页 |
(三) 教师札记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个性的形成 | 第39页 |
二、教师札记的各种类型及其反思指向 | 第39-40页 |
(一) 教学后记 | 第39页 |
(二) 教学案例 | 第39-40页 |
(三) 教学日志 | 第40页 |
第二节 教师札记中存在的不利于教师反思的问题 | 第40-41页 |
一、教师札记的内容比较肤浅 | 第40页 |
二、教师札记的反思层次低 | 第40页 |
三、教师札记的写作形式化倾向重 | 第40页 |
四、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管理者反思意识淡漠 | 第40-41页 |
第三节 教师札记的反思策略 | 第41-43页 |
一、减轻教师的负担,赋予教师发展的自主支配时间 | 第41页 |
二、校领导应带头写教师札记进行反思,榜样示人 | 第41-42页 |
三、在教研组活动中就教师札记进行反思 | 第42页 |
四、引入竞争机制,试行教师“挂牌上课”、“学生自主择班”的教学革 | 第42-43页 |
第五章 反思实践之四:校本教研 | 第43-48页 |
第一节 校本教研的反思功能 | 第43-45页 |
一、校本教研可以检验和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 | 第44页 |
二、校本教研助推教师提升教研能力 | 第44-45页 |
三、校本教研可以评价教师的专业素质 | 第45页 |
第二节 校本教研中存在的不利于教师反思的问题 | 第45-46页 |
一、校本教研中教师反思的主观滞后性 | 第45页 |
二、实施校本教研本身困难比较大 | 第45页 |
三、学校提供机会比较有限 | 第45页 |
四、进行校本研究的时空限制 | 第45-46页 |
五、普遍缺乏专家指导 | 第46页 |
六、校本教研没有合理科学的评价机制 | 第46页 |
第三节 校本教研的反思策略 | 第46-48页 |
一、多学习,增强理论修养,提高教师反思能力 | 第46页 |
二、加强交流,构建教师反思制度 | 第46-47页 |
三、贯彻研究性学习理念,提升教师反思效果 | 第47页 |
四、学校创造机会,教师主动争取机会 | 第47-48页 |
余论 对教师反思的反思 | 第48-51页 |
一、教师反思中的困难 | 第48页 |
(一) 主观条件的影响 | 第48页 |
(二) 客观环境的影响 | 第48页 |
二、促进教师反思的建议 | 第48-49页 |
(一) 提高教师的反思意识 | 第48-49页 |
(二) 努力构建教师合作文化 | 第49页 |
(三) 加强教师的理论素养 | 第49页 |
(四) 掌握灵活的反思策略 | 第49页 |
三、展望教师反思的前景 | 第49-51页 |
主要参考文献 | 第51-52页 |
后记 | 第52页 |